平顶山饸烙面:鏊子上滚出来的乡愁味道
嘿,朋友们!今天咱不聊精算表格,就说说俺们河南平顶山那碗能香掉魂的饸烙面。这面可不像普通面条,它得在煎饼鏊子上"烙"出来,听着就带劲儿吧?俺爷说这手艺从明朝那会儿就有了,当初是矿工们带着鏊子下井,搁巷道里头架火现做。鏊子受热匀实,烙出来的面片特别瓷实,揣怀里大半天还烫手呢。矿工们啃着这面下井,都说比啃干馍得劲,后来慢慢就成了咱平顶山的招牌。
要说这面的门道,那可真是给力气人准备的。面片经过鏊子慢火烙制,麦香全都锁在里头了,嚼着特别顶饿。里头搁的小茴香能暖胃,花椒叶去湿气,最适合天天搬砖出力的人。现在写字楼里的小年轻吃这个也合适,比那些外卖强多了——俺上次给公司同事带了一锅,那群天天喊减肥的姑娘愣是把汤底都刮干净了!
下面俺就把祖传的鏊子手艺拆开揉碎说给您听
先得备齐这些家伙什:高筋面粉一斤、鸡蛋两个、碱面一撮、小茴香粉。最关键的得有个老式铸铁鏊子,就是摊煎饼那种带沿儿的圆铁盘。俺在郑州上班那会儿,专门从旧货市场淘了个三脚鏊子,在阳台上支着做,把物业都招来了——人家闻着香还讨了碗去呢!
第一步和面得讲究:面粉里磕俩鸡蛋,加碱水和成硬面团。记住要三揉三醒,每次醒半小时,这样面才筋道。俺头回做没经验,醒面时间不够,结果面片在鏊子上直冒气泡,嚼着跟橡皮似的。
第二步擀面要功夫:把醒好的面团擀成鏊子那么大的圆片,厚度得跟硬币差不多。这儿有个诀窍——俺在精算所养成的习惯,每次都用游标卡尺量,保准0.3厘米厚,这样烙出来既不会夹生也不会干硬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第三步烙面见真章:鏊子烧到滴水成珠的温度,刷层薄油。把面片铺上去,听那"刺啦"一声响。见边缘卷起就翻面,烙出虎皮花纹最地道。这儿得说说俺的翻车经历:有回接客户电话忘了时间,面片烙成了黑锅巴,整个楼道都是糊味,对门老太太直敲墙!
第四步切条要耐心:烙好的面片晾到不烫手,卷起来切成韭菜叶宽的条。注意要斜着下刀,这样面条煮出来更挂汁。
第五步煮面看火候:大锅宽水滚开了下面条,煮两滚就捞。饸烙面比普通面条耐煮,但也不能过头,捞根面条往墙上一甩,粘住了就刚好。
最后浇头是灵魂:咱平顶山传统要用羊肉臊子,带皮羊肉切丁爆炒,加郫县豆瓣熬出红油。不过俺改良过素浇头——用杏鲍菇代替羊肉,照样能吃出肉味儿来,俺媳妇减肥时就认这个。
这几个坑您可千万别踩
鏊子千万不能用洗洁精刷!每次用完拿干布擦擦,日子久了自然形成油膜。俺邻居非要显摆干净,把俺家传的鏊子刷得锃亮,结果下次做面全粘锅上了。还有和面别偷懒用机器,手掌根压出去的力道机器学不来,这就像精算模型,参数调得再细也不如老法师的经验准成。
要是头回做不成功也别泄气,俺当初在平顶山跟着老师傅学艺,整整烙废了二十多张面片才开窍。现在每次支起鏊子,看着面片在铁板上慢慢鼓起小泡,就像看见俺爷在矿洞口生火做饭的身影。这味道啊,比什么米其林三星都来得实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