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山沙沟香油:晋城舌尖上的流动黄金
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聊点香的!不是香水,是真正能勾起馋虫的香味——铜山沙沟香油。您要是去过晋城,或者在皇城相府那一片转过,保准对这味道不陌生。它可不是超市里那种普通香油,而是带着晋城水土魂儿和地方民俗情的宝贝。
这沙沟香油的来历啊,得从老辈人说起。晋城这地方,山多田少,自古老百姓就琢磨着怎么把有限的资源做出花样。沙沟村一带水土特殊,长出的芝麻颗粒小但油脂丰盈,特别香。相传明清时期,皇城相府陈廷敬家族的一位厨子,偶然用本地石磨慢工出细香油,那香气竟飘到了相府书房,让正在办公的陈大人食欲大开,从此这香油就成了相府宴席的标配。慢慢地,这手艺从相府流传到民间,成了家家户户灶台上的“流动黄金”。
您可别小看这香油,它作用大着呢!首先就是提香,几滴下去,凉拌菜、汤面立马活色生香。它还能润燥通便,老辈人常说“早晚一勺香油,胜过补药一堆”。因为是用传统石磨低温压榨,保留了更多芝麻素和维生素E,抗氧化效果好,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、熬夜的上班族,还有咱们爱美的女士。不过肠胃特别虚弱容易腹泻的朋友,可得适量。
手把手教您在家“复刻”老味道
说了这么多,您是不是也想在家试试?别以为多神秘,我上回在晋城老乡家亲手跟着做了一回,发现掌握了窍门,咱自家厨房也能飘出那股醇厚香气。
第一步,选芝麻是关键。得挑沙沟产的当年新芝麻,颗粒饱满,颜色白中微黄。把芝麻倒进竹筛里,放在院中借着微风轻轻筛动,去掉碎壳和沙粒。这步急不得,老乡笑着说:“筛的是芝麻,磨的是性子。”
第二步,淘洗晾干。芝麻入盆,清水没过,用手搓洗两遍,水清即可。捞出来摊在竹席上,放在通风处晾到八分干,别暴晒,不然香味会跑。
第三步,文火慢炒。这是最考验功夫的!铁锅烧热,转为小火,倒入芝麻。得用木铲不停翻动,确保受热均匀。炒到芝麻颜色变成浅褐色,用手指能轻松捻开,香气扑鼻时就立刻离火。我第一次做没经验,火候稍大,锅底一小部分就有点焦苦味了,幸好老乡提醒得及时。所以这一步,**宁欠勿过**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第四步,石磨研磨。将炒好的芝麻稍微放凉,然后一勺勺加入传统石磨。磨的时候,能看到深色的芝麻酱缓缓流出,空气中弥漫着那种原始的、温暖的坚果香气,比任何香薰都治愈。现在家里没石磨,用破壁机的高速档替代也行,但要打打停停,防止温度过高。
第五步,热水振荡法取油。这是古法精髓。将磨好的芝麻酱倒入大盆,加入等量的、刚刚烧开又稍晾了一下的热水(约80-90度)。用木棍朝着一个方向,由慢到快不停地搅拌。你会看到,油开始慢慢析出,浮到上层。这个过程需要点臂力,我搅了差不多十五分钟,胳膊就有点酸了,但看到油花越来越多,成就感满满。
第六步,撇油与沉淀。搅拌到油水明显分离,表面浮起一层亮晶晶的油层,就用勺子轻轻地把上面的油撇出来,这就是头道好油。剩下的渣滓还可以再加水重复撇一两次,但香味不如头道。撇出的原油静置沉淀一两天,底部的少量渣滓会沉底,上层清澈、色泽棕红的,就是咱们心心念念的沙沟香油了!
几点心得,让您少走弯路
最后,唠叨几句注意事项。首先,炒芝麻是灵魂,千万盯住火候。其次,装香油的瓶子必须无水无油,且最好用深色玻璃瓶,放在阴凉处避光保存,这样能放小半年。每次取用也用干净的勺子,避免污染。还有就是,这自制的香油因为没有添加剂,香味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,所以建议一次别做太多,尽快享用。
在皇城相府那片的民俗里,谁家闺女出嫁,陪嫁里若能有一小坛自家酿的沙沟香油,那可是有面儿又实在的礼物。它不只是一味调料,更是晋城人日子里的烟火气,是连接着历史相府与寻常巷陌的那一根味觉纽带。您有空不妨也试试,让这缕古香,在您家的餐桌上飘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