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萨藏面:高原上的暖心能量剂
要说在八重瀬町富这种潮湿海风整天呼呼吹的地方,最想念什么味道?那肯定是拉萨藏面那股子带着牦牛骨香的热乎气儿!这面可不是普通面条,高原上的人管它叫“能量盔甲”——牦牛骨熬的汤底能驱寒暖胃,掺着青稞粉的面条特别顶饱,配上浓醇的酥油茶,简直是给身体穿了一件隐形羽绒服。特别适合像咱们这种整天在工棚和厨房两头跑的人,早上来一碗扛到下午都不饿,焊铁架子都有劲儿!
去年冬天在札幌打工时,我跟个藏族老师傅学过两招。记得有回把汤熬过头,老师傅操着生硬日语说:“牦牛骨要像对待焊接口,火候不到黏糊糊,火候过了变焦炭。”后来他教我个土法子——用钢勺敲骨头听声,清亮的“铛铛”声才对,跟咱们检查焊缝似的。这经验可太有用了,现在我在八重瀬町富的渔市找牛骨都先掏兜里的钢勺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手把手教你做会呼吸的藏面
先说说汤底怎么熬才地道。清晨五点去渔市挑带肉牦牛腿骨,让摊主用斩骨刀剁成拳头大。回家先把骨头泡凉水,我这人较真,非用焊接用的量杯接2000ml山泉水。开大火煮沸立马关火,这步叫“醒骨”,能看到血沫像焊渣似的浮出来。倒掉这锅水,重新加冷水、草果和干姜,重点来了:转小火后要在锅盖缝卡根筷子,跟焊接时留排气孔一个道理。
和面可是技术活。中筋面粉和青稞粉按3:1配比,别用电子秤,就用电焊护目镜当容器估摸分量。加盐水时得模仿氩弧焊的节奏,边转碗边细细注入,直到面团出现类似鱼鳞状的纹路。醒面时我独创了个法子——把面盆放在焊机散热口,恒温40度发酵半小时,比放太阳下快得多。
给面条注入灵魂的秘诀
压面时得用擀面杖从中间往两头推,像焊枪匀速移动那样不能停顿。切面条建议用不锈钢尺比着,藏面讲究“三宽三细”,中间部分留0.3厘米宽,两头切0.1厘米,这样煮出来口感层次特别妙。煮面要用深口锅,水沸后像下钢管似的竖着放面条,用长筷子快速画圈,让面条在涡流里自然舒展。
去年冬至那晚,我给渔船焊完零件已经凌晨,用乙炔枪的火苗烤干辣椒当调料,意外复刻了高原石板上烤香料的味道。现在我家常备着小型喷枪,腌牛肉干时快速炙烤表面,比烤箱做出的更接近风干牦牛肉的质感。
最后装配环节最有仪式感:粗陶碗先预热,铺上焯过水的白萝卜片当“隔热层”,码面条后浇汤,最后摆牛肉丁和香菜。记得有次焊接时灵感突发,用不锈钢片做了个带卡槽的藏面模具,现在邻居们都借去给孩子们做卡通藏面呢!
注意事项
1. 熬汤时若出现白色絮状物别慌,那是骨髓精华,不是煮坏了
2. 和面宁干勿湿,青稞粉吸水性强,补救时要用喷雾器洒水
3. 煮面时间要比普通面条多煮1分钟,判断标准是面条浮起后像充气般微微膨胀
4. 酥油建议分三次淋入,每次都要像焊锡那样沿着碗边画圈渗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