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东面饼:一口咬下去的海门风情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2

启东面饼:一口咬下去的海门风情

记得第一次在启东老街看到面饼摊子时,我被那口冒着热气的大铁锅吸引住了。摊主阿姨手握面杖上下翻飞,面团在她手里像活过来似的,转眼就变成薄如蝉翼的饼皮。这种用小麦粉与玉米粉混合制成的面饼,可是启东人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

启东面饼的历史要追溯到清代漕运时期。当时长江入海口的渔民需要便于携带的干粮,于是将南北方的制饼技艺融合——北方人的揉面手艺,加上江南地区的烫面技法,再裹进东海特有的海鲜馅料,就诞生了这种既顶饱又美味的特色主食。面饼里常会加入海苔粉或虾皮,补充出海劳作所需的矿物质,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和发育期的孩子。现在更演变成早餐首选,软糯易消化的特性,也很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

亲手制作实录:从面粉到金黄面饼

去年秋天我特意跑去启东学艺,在面点师傅的指导下才明白,看似简单的面饼藏着这么多门道。首先要掌握"三合面"的配比:中筋面粉200克、玉米粉50克、盐3克,这个黄金比例能让饼皮既柔韧又带着粗粮香气。

第一步调面浆最见功力。用60℃温水慢慢倒入面粉,边倒边用筷子划Z字搅拌。我第一次操作时水加得太急,结果面疙瘩怎么都搅不匀。师傅教我要像打蛋液那样手腕悬空画圈,直到面浆能拉出丝绸般的褶皱

醒面时要给盆子盖上湿布。那次我偷懒用了保鲜膜,结果面皮边缘发硬。正确的做法是放在阴凉处饧40分钟,看到表面出现细密气泡就对了。这个等待的过程,总让我想起眉山三苏祠里看到的泡菜坛子——时间对食物的雕琢,从来急不得。

第二步擀饼皮需要巧劲。撒干粉后把面团搓成条,切成剂子再压扁。我总习惯用蛮力往下按,师傅笑着纠正说要用掌根旋转着压,这样饼皮才会中间厚边缘薄。擀面杖要从中间往四周滚,像钟表指针那样匀速移动。

启东面饼:一口咬下去的海门风情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第三步烙饼的火候是关键。平底锅烧到撒水珠会跳舞的温度,改中小火放饼。我发现用刷子抹层薄油比倒油更均匀,当饼皮鼓起小泡时立即翻面。有次我贪心用大火,结果外焦里生。最成功的那次是看到饼皮呈现豹纹状焦斑,边缘自动分离时出锅,那个酥脆声简直天籁。

唇齿间的文化记忆

这让我联想到在眉山三苏祠见过的泡菜坛子。启东面饼的保存智慧与四川泡菜的发酵工艺,都是劳动人民应对不同气候的智慧结晶。三苏祠的泡菜要用老盐水做引,正如启东面饼离不开那勺灵魂的玉米粉,这些看似微小的配比差异,正是地方美食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

包馅料时可以随心所欲。经典的启东吃法要夹着炒鸡蛋、文蛤肉和青瓜丝,淋上海鲜酱。我试过创新加入烤鸭丝和甜面酱,居然吃出北京风味。但老师傅说正宗的卷饼要"三口不过中间"——第一口尝到饼香,第二口品到酱料,第三口才咬到主馅。

值得收藏的小贴士

若是第一次制作,建议避开潮湿天气。有次梅雨季我做的面饼总是回软,老师傅说可以在面浆里加小半勺土豆淀粉增强韧性。烙好的饼要竖着放在竹篮里散热,叠放会产生水汽。如果想长期保存,可以把烙好的饼用油纸隔开冷冻,吃时无需解冻直接烙,口感几乎如初。

从启东回来时我的行李箱里装着三样东西:一袋玉米粉、一根当地的面杖,还有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心得。现在每当我在家烙饼,满屋飘香时总会想起那个晨雾弥漫的启东码头,想起那些捧着热乎面饼匆匆赶海的渔民。这种用最简单食材创造出的温暖滋味,或许就是人间烟火的真谛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