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山之巅做一碗暖胃的宁夏炒糊饽
朋友们,你们能想象吗?在黄山海拔1800米的山顶酒店里,我系着围裙,用一口黑铁锅炒出了大西北的风味——宁夏炒糊饽。这可不是普通的面食,它既是养胃能手,又是驱寒神器!山顶温度比山下低十几度,游客们爬完山经常累得浑身发冷、胃口全无,这时候来碗热腾腾的炒糊饽,暖身提劲的效果比喝参汤还管用。羊肉温补,面片养胃,加上西红柿的酸爽能开胃,特别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、胃寒的朋友,或者像咱们这样在高原被冷风吹到脑壳发蒙的可怜人。
为什么说它是高原救星
这碗面片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搭配特别聪明。宁夏本地人管它叫"糊饽",其实就是把死面饼切成条再炒。死面比较硬,难消化?错了!经过羊肉汤汁慢火焖煮,面片会变得外软内韧,在胃里形成保护膜。去年冬天有个登山小队的小伙子,因为受凉呕吐胃痛,我给他做了碗少油的炒糊饽,他吃完半小时就缓过来了。在高原环境下,人体消化功能会减弱,而这种半汤半主食的形态最能减轻肠胃负担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山顶版炒糊饽实战教程
别看山顶厨房条件有限,咱们用旅行装的调味料也能做出地道风味。上次我带团上山时,在酒店小厨房现场演示过,现在把改良步骤分享给大家:
第一步:预处理面片是关键。超市买的刀削面代替传统糊饽,水开煮两分钟就捞起,千万别煮全熟!过冷水后拌点油防粘。记得有次我用新鲜面团,结果高原气压低,面团发得像个气球,从此只敢用现成面片。
第二步:羊肉逆纹切薄片,用半个蛋清和淀粉抓匀。这里有个小窍门——把装肉的碗坐在热水里腌制,高原低温环境下更容易锁住肉汁。
第三步:配菜要选耐储存的。青椒、洋葱、西红柿是铁三角,我习惯加几朵黄山本地香菇增鲜。特别要说说西红柿,一定要炒到化成酱汁,这是裹住每根面片的关键。
第四步:爆香环节不能省。羊油打底,放花椒粒炸香后捞出,再下干辣椒和姜蒜。去年中秋给香港游客做这道菜,他们怕羊膻味,我改用茶油加少许八角,效果出奇的好。
第五步:先炒羊肉至变色立即盛出。再炒蔬菜到西红柿软烂,这时把面片平铺在菜上,加两勺羊肉汤(没有就用热水兑鸡粉),加盖小火焖三分钟。
第六步:开盖后倒入炒好的羊肉,沿着锅边淋少许醋,大火快速颠炒。这个动作要让锅里的食材抛起来,让每片面片都沾满汤汁。
第七步:最后撒香菜和葱花。我在黄山试过用野蒜代替普通葱花,香味更凌厉,正好中和了羊肉的厚重感。
来自海拔1800米的温馨提示
在山顶做这道菜要注意三个细节:首先,水量要比平原减少1/5,因为高原蒸发慢,容易变成面糊;其次,炒制时间缩短,我通常会把焖煮时间从5分钟调到3分钟;最后,如果给刚登山的游客吃,羊肉要切得更薄,或者用鸡胸肉代替——毕竟累瘫的时候,嚼不动东西是真的会发脾气啊!记得有对老夫妻,先生牙口不好,我把面片多焖了2分钟,他们连说比山下餐厅做的还适口。所以说嘛,好厨师不是死守菜谱,而是看着吃饭人的脸色调整火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