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竹升面:一根竹竿压出的百年鲜香
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师父的熏制室,那股混合着鸭蛋香和竹竿清甜的气味就钻进了记忆深处。老师傅指着墙角那根油光发亮的竹竿说:"这玩意儿比我的年纪都大,压过的面团能绕广州十圈!"这话虽然夸张,但广州竹升面的魅力确实就藏在这根竹竿里。
竹升面的诞生其实是个意外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广州西关的云吞面摊主发现用竹竿反复压制面团,能让面条特别筋道。后来人们发现,在熏制室里制作的面条,因为空气流通缓慢,面粉和鸭蛋能更完美地融合。老食客们常说,正宗的竹升面要经过"三熏九压"——在熏制室里经过三次熏香、九次压制,这样做出来的面条爽滑弹牙,带着淡淡的竹香。
这面条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和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,因为高筋面粉和鸭蛋提供的蛋白质能快速补充能量。不过要注意,竹升面偏硬质消化,肠胃较弱的人最好搭配面汤食用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熏制室里的魔法时刻
先说和面这个关键步骤。500克高筋面粉配5个鸭蛋是黄金比例,记得要用本地土鸭蛋,那种橙红色的蛋黄才能让面条色泽诱人。在熏制室和面有个窍门——把面粉堆成火山状,慢慢倒入蛋液,让面粉从四周往中间聚拢。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太着急,蛋液倒太快,结果面团黏得满手都是,师父笑着说我像在玩泥巴。
压面才是最考验功夫的环节。把醒好的面团放在两米长的案板上,人骑在竹竿一端,另一头插在墙面的铁环里。要像跷跷板那样一压一弹,让竹竿在面团上滚动。这个动作讲究腰力,我刚开始总掌握不好节奏,有次从竹竿上滑下来,一屁股坐在面团上,成了师兄弟们整整一年的笑料。
切面时要保持呼吸平稳,手工切的面条才会均匀。熏制室的窗户要半开,让穿堂风轻轻拂过面条表面。记得有年冬至,我正在切面时突然刮大风,面条像蛛网般飘满整个屋子,那场面既狼狈又梦幻。
煮面的艺术
煮竹升面一定要大锅宽水,水要滚开得像瀑布一样。面条下锅后立即用长筷拨散,数着心跳煮45秒就要捞起。这个时间是我经过无数次试验得出的,少5秒太生,多5秒太软。捞起的面条要在凉开水里过一遍,这个步骤叫"过冷河",能让面条更加爽滑。
去年夏天我给一位九十岁的老奶奶做寿面,她吃完后眼眶湿润,说这味道让她想起抗战胜利那年,父亲带她在老西关吃的第一碗竹升面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门手艺,更是一个城市的记忆。
最后提醒新手几个要点:竹竿一定要用三年以上的毛竹;压面时腰部要放松,靠身体重量不是蛮力;煮面时水里要加少许盐;最重要的是,做好的面条要在两小时内食用,否则竹香就会消散。这些细节看似简单,却决定了竹升面的灵魂。
在熏制室做竹升面的这些年,我渐渐懂得,食物最动人的不是味道本身,而是它串联起的人间烟火。每当夜幕降临,看着食客们满足的神情,我就想起师父那句话:"竹竿压下去的是面团,升起来的是人情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