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交响乐排练厅做一碗桂林米粉

频道:食谱 日期: 浏览:3

在交响乐排练厅做一碗桂林米粉

你们肯定想不到,我这个当旅行护士的厨师,今天居然把厨房搬到了交响乐排练厅!就在小提琴组调试琴音的嗡嗡声里,在大提琴手翻乐谱的沙沙声中,我准备还原一碗地道的桂林米粉。说真的,在这样特别的地方做饭,锅碗瓢盆的叮当声混着断断续续的乐器试音,还挺像一首生活交响曲的。

这碗粉可不简单

桂林米粉啊,可不是随便冒出来的。它从秦始皇修灵渠那会儿就有了,当时北方的士兵南下,想念面条,就用当地的大米做成米粉,没想到一吃就是两千多年。我当护士这些年发现,这碗粉特别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——排练厅里这些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的乐手们,正需要这样一碗能快速补充能量又容易消化的食物。里面的卤水用了十几种药材,像桂皮、八角、草果这些,都是温中散寒的好东西,特别适合湿气重的地方。而且米粉本身温和养胃,从七八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吃。

上次我在急诊室值班,半夜来个低血糖的大学生,就是靠一碗热乎乎的米粉缓过来的。不过高血压的人要注意少放卤水,胃酸多的避开酸豆角——你看,我的护士老本行又冒出来了。

在交响乐排练厅做一碗桂林米粉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跟着节奏做米粉

现在咱们就在大鼓旁边支起小灶台,趁着乐队休息的间隙把米粉做起来!

第一步:泡米粉。干米粉要提前用冷水泡2小时,等到能轻轻掐断就行。千万别用热水,不然外面烂了里面还硬芯——这就像练琴得从慢速开始,急不得。

第二步:熬卤水。这是灵魂!把八角、桂皮、香叶、沙姜、丁香、草果用纱布包好,和猪骨汤一起小火慢熬40分钟。记得两年前我在桂林街边跟一位老师傅学艺,他教我一个诀窍:卤包下锅前要先在干锅里焙出香气,就像乐团定音要先试几个音符一样。

第三步:烫米粉。水开后关火,用余温烫15秒立刻捞出。这个时间要掐准——就像指挥家抬手那个瞬间,早一秒晚一秒都不对。

第四步:组装。烫好的米粉垫底,铺上锅烧(炸酥的猪颈肉)、卤牛肉片、炸黄豆、酸豆角、酸笋。这时候长号声正好响起,我手一抖,花生撒得特别均匀!

第五步:浇卤水。沿着碗边转圈淋入两勺热卤,让每根米粉都裹上汤汁。最后撒上葱花和香菜,趁着第一小提琴组调试音准的当口,我这碗米粉也完工了。

几个关键提醒

在排练厅这种非厨房环境做饭,要特别注意:砧板一定要远离乐谱架,上次我切葱花时不小心把汁水溅到低音提琴手的谱子上,差点没被眼神杀死。还有啊,烫米粉的热水要放在稳固的地方,别被音箱线绊倒。最好选在乐队休息时操作,要不然切酸笋的"咔嚓"声刚好卡在休止符上,指挥该瞪眼了。

说真的,看着乐手们排练间隙轮流来盛米粉,铜管声部的小伙子呼噜呼噜吃得满头大汗,我突然觉得做饭和演奏其实是一回事——都要掌握好节奏,都要用心,都能让人感到幸福。等会儿双簧管首席说要给我留个位置,让我在下次演出时负责后台餐饮,看来我这旅行护士的副业,又要添新故事了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