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杏仁饼,半部鼓浪屿侨批史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3

一口杏仁饼,半部鼓浪屿侨批史

记得第一次在鼓浪屿老别墅尝到杏仁饼时,酥松的饼体在舌尖化开,杏仁香与糖霜的清甜交织,配着铁观音的茶香,仿佛听见了南洋客带着饼香归来的脚步声。这枚看似普通的小点心,其实承载着闽南人"下南洋"的百年记忆

漂洋过海的乡愁滋味

清朝末年,厦门作为通商口岸,无数闽南人经鼓浪屿远渡南洋谋生。侨批(闽南语称"信"为"批")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纽带。当时南洋气候湿热,容易食欲不振,侨胞们将福建传统绿豆饼与西洋杏仁结合,创制出耐储存、健脾胃的杏仁饼。这种小食随侨批一同寄回闽南,既缓解了思乡之情,又具有健脾养胃、润肺止咳的功效。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、经常用嗓的教师,以及需要补肺的烟民。我祖母总说,当年收到南洋寄来的杏仁饼,总要配着侨批读上三四遍,那饼香里都是跨洋的牵挂

去年中秋前,我尝试复刻老配方时发现,传统杏仁饼的妙处在于"三不沾"——不沾牙、不沾手、不沾心。第一次烤制时按现代食谱加了黄油,成品虽酥却腻,完全失了古早味。后来拜访鼓浪屿非遗传承人才知道,老辈人用猪油和花生油的混合油,既保持酥松又不会掩盖杏仁本香。

古法手作五部曲

准备材料:杏仁粉150g、绿豆粉100g、糖粉80g、猪油与花生油混合油50ml(比例2:1)、冰肉30g(糖渍肥猪肉)、蛋黄1个。

第一步"融糖成雪":将糖粉过筛三次,与杏仁粉、绿豆粉在宽口陶盆中混合。记得那次我偷懒没过筛,成品饼干出现了糖粒焦斑。最好在空调房操作,手心温度会影响粉末质地。

第二步"油润无声":分三次倒入混合油,用檀木铲以画八字手法搅拌。当粉末握紧成团、轻按即散时状态最佳。这个环节最考验耐心,有次我油温没控好,面团出油导致烤后过于酥脆。

第三步"定形印花":将面团填入木制饼模,用铜压板压实。我收藏的百年饼模刻着"平安"二字,每次脱模都像开启时空胶囊。切记不能用力过猛,否则饼胚会产生裂纹。

第四步"文火慢烙":烤箱预热150℃,烘烤18分钟后取出刷蛋黄液,再烤5分钟。传承人教我用炭炉更地道:上下火隔陶片,听到"噗"的轻响立即翻面。

第五步"回油醒香":刚出炉的饼干要放在竹篾上晾凉,等待饼体回油。有回我趁热品尝,口感干涩,放置24小时后才焕发出杏仁的温润香气

一口杏仁饼,半部鼓浪屿侨批史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藏在细节里的古早味

现代人制作常犯三个错误:用现成杏仁粉(香气流失)、过度追求低糖(影响结构)、用烤箱一键搞定(失去层次感)。真正地道的杏仁饼,应该配着铁观音,在午后阳光里小口品尝。糖尿病患者可用麦芽糖醇替代糖粉,素食者可将猪油改为椰子油,但风味会打折扣。

上次带自制杏仁饼给九十岁的鼓浪屿阿婆品尝,她眯眼笑道:"这味道像极了我父亲从南洋寄回来的那一罐。"原来她父亲1948年最后一次寄侨批,随信附着的就是杏仁饼。如今侨批已成历史,但杏仁饼的香气依然飘荡在鼓浪屿的巷弄里,每当海风拂过老别墅的窗棂,都在诉说着关于等待与归来的故事

关键词: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