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牛肉馍:从救灾帐篷里飘出的家乡味
清晨五点半,救灾帐篷的帘子被风掀起一角,露出外面熹微的天光。我系着沾满面粉的围裙,将最后一把柴火塞进临时垒砌的土灶,锅里的水开始咕嘟咕嘟冒着热气。在这个临时厨房里,我既是搭建帐篷的脚手架工,也是掌勺的厨师。今天要做的,是来自安徽亳州的传统小吃——牛肉馍。
千年面食与牛肉的相逢
亳州牛肉馍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末年,相传华佗在亳州行医时,为补充病人体力,将药膳理念融入面食创作。选用黄牛肉配以二十余种温补药材,包裹在发酵面皮中烙制,既能补中益气,又易消化吸收。在《亳州志》记载中,这种面食曾是曹操行军时的干粮,士兵们称其为"行走的粮仓"。
现代营养学分析显示,牛肉馍的蛋白质含量达28%,复合碳水化合物占45%,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、康复期患者及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。在救灾现场,我们经常用它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快速补充能量。记得去年洪灾时,有个连续工作12小时的消防员,吃完两个牛肉馍后笑着说:"这比能量棒管用多了。"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帐篷里的匠心制作
第一步是和面。取500克中筋面粉,加入5克盐,分次倒入250毫升温水。我习惯在面粉里加一勺猪油,这是在救灾现场摸索出的经验——猪油能让面皮在简易灶具上更耐烙。揉成光滑面团后,盖上湿布醒发40分钟,这段时间正好准备馅料。
第二步处理牛肉。选用牛腩肉300克切丁,不要剁太碎,保留颗粒感。在物资有限的救灾现场,我们常用来不及冷藏的鲜牛肉,这时需要加适量小苏打抓匀,静置10分钟,这个办法能让肉质在缺少排酸条件时依然嫩滑。
第三步炒制馅料。热锅凉油,先下八角、桂皮炸香捞出,再放入牛肉丁煸炒至变色。加入葱姜末、生抽、老抽、五香粉,最后撒入切碎的粉条和香菜。有个关键步骤:炒好的馅料要放进救灾用的保温箱里焖20分钟,让粉条充分吸收肉汁。
第四步包制。将醒好的面团分成剂子,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面皮。包入足量馅料,收口时像包包子那样捏出18个褶——这个数字是亳州老师傅教的,说能让热气在馍内循环均匀。
第五步烙制。在仅有的平底锅里刷层薄油,放入牛肉馍坯,用手轻轻压扁。保持中小火,先烙3分钟,看到底面微黄后翻面。这时要沿锅边淋入少量清水,迅速盖上锅盖,利用蒸汽让内部熟透。这个"水烙法"是我们在救灾时发明的,因为经常缺少烤箱。
记得有次在震区,余震导致灶台晃动,一锅牛肉馍差点翻倒。我急中生智用脚手架钢管做了个三角支架固定铁锅,最终烙出的馍带着淡淡的金属气息,受灾的老奶奶却红着眼眶说:"这是半个月来吃过最安心的味道。"
舌尖上的注意事项
制作牛肉馍最忌火候过急,在简易炉灶上更要耐心控制。若发现外皮已焦但内部未熟,可关火焖5分钟利用余温。馅料中的粉条要提前用温水泡软,若在救灾现场缺少干净水源,可用沸水快速焯烫。给儿童食用时,建议将牛肉剁得更碎,并减少香料用量。剩余牛肉馍可用救灾帐篷里常见的铝箔纸包裹,放入保温箱保存6小时不失风味。
夜幕降临时,救灾帐篷里飘出的牛肉馍香气,总能让人暂时忘记伤痛。有个孩子曾经对我说,这个圆圆的金黄色面饼,像极了从云层里钻出来的月亮。其实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,在灾难的阴影下,当我们的手掌既能扛起钢管又能揉捏面团时,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抵抗——用最朴素的方式,守护着生活的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