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五岛列岛教堂做一碗甘肃臊子面

频道:菜品 日期: 浏览:11

在五岛列岛教堂做一碗甘肃臊子面

朋友们,你们能想象吗?在这座面朝大海的教堂厨房里,我正用日本土锅熬着甘肃风味的臊子汤。咸咸的海风从窗户缝钻进来,居然和锅里飘出的醋香意外地和谐。今天要做的这碗臊子面,可是西北人的"暖心宝",特别适合在湿冷的海岛季节里驱寒祛湿。熬得浓稠的肉汤里藏着二十多种香料,暖胃健脾不说,光是那碗橙红油亮的汤色就能把阴雨天积压的郁闷一扫而空。经常坐办公室的、手脚容易冰凉的、还有像岛上渔民这样常受风寒的,这碗面就是为你们准备的。

从教堂菜园开始的准备

清晨我先去了教堂后院的菜园,这儿的土壤带着淡淡的盐分。摘两个泛着露水的番茄,顺手掐了把野韭菜。日本番茄比甘肃的偏甜,正好能中和臊子汤的酸辣。肉馅选用鹿儿岛黑毛猪肉,肥瘦相间得像大理石花纹。最妙的是在储物间发现去年剩下的长崎陈醋,开坛时那股醇厚酸香,让我瞬间想起兰州醋坊里摆满陶瓮的深巷

切肉臊时得保持0.5厘米见方,太碎会失去嚼劲,太大又不易入味。记得第一次在甘肃农家学艺时,我把肉丁切得乱七八糟,主家奶奶笑着递来她用了三十年的厚背刀:"娃娃,刀要斜着推,像给土地划沟渠。"如今我在教堂的石砌灶台前切肉,海鸥鸣叫声中依然遵循这个要领。

在五岛列岛教堂做一碗甘肃臊子面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让整座教堂飘香的熬汤秘诀

热锅冷油下肉臊,听到"滋啦"声就是最佳时机。待肉色泛白时,撒入十三香粉末,这时整个教堂走廊都会弥漫着复合香气。重点来了:一定要沿着锅边淋醋!去年圣诞夜我给岛上居民做面时,直接把醋浇在肉馅上,结果酸味过于尖锐。后来在岛民家里学到,让热锅壁瞬间汽化陈醋,才能激发出柔和的果酸味

汤色变金红后移入深锅,加足热水而非冷水,这是保证肉质不柴的关键。转入小火慢炖阶段,我把锅子放在教堂壁炉旁,让橡木的余温代替甘肃的土炕。炖煮间隙去和面,中筋面粉加少许盐,用温盐水揉团。教堂厨房没有压面机,我就用老牧师留下的擀面杖,把面团擀成海浪般的薄片

在祷告声中扯面

傍晚的祷告钟声响起时,正是扯面的好时辰。把醒好的面剂子搓成棍状,双手绷紧时能感受到面团的呼吸感。去年冬天给渔民们做面时,我发现海岛湿度大,面团要比在甘肃时多醒半小时。扯面时手腕要带些巧劲,让面条在风中像海带般飘展,落入滚锅时还会发出"啪"的轻响

煮面的同时另起一锅烫配料,胡萝卜丝、黑木耳、豆腐丁在沸水里跳个舞就捞起。最后组装时讲究层次:碗底铺鲜蔬,中间卧银丝,顶上浇臊子,最后撒上教堂菜园里刚摘的蒜苗。红黄黑白绿五色相映,热气腾腾地端到长桌上,连彩绘玻璃映出的光影都变得食欲十足。

几个让味道升华的小贴士

要是遇到雨天,记得把炖汤时间延长十分钟,潮湿空气会影响香料释放。吃剩的臊子汤别浪费,第二天早晨用来煮乌冬面,又是全新的海岛风味。给孩子们吃的话,可以先用海带熬汤底代替部分骨汤,补充碘质的同时能让味道更鲜美。

现在这碗面正要送给看守灯塔的老人家,我特意在汤里多加了姜末。看着白瓷碗里浮动的油星,突然觉得食物真是奇妙的纽带——甘肃的豪爽遇见五岛的温润,教堂的庄重融合市井的烟火,最后都化作吹凉面条时呼出的那团白汽,在海风中悠悠飘向暮色里的十字架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