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鹿屋市基地复刻西藏突巴:一碗能对抗高原反应的神秘汤羹

频道:菜品 日期: 浏览:4

在鹿屋市基地复刻西藏突巴:一碗能对抗高原反应的神秘汤羹

嘿,朋友们!今天我要在鹿屋市基地的厨房里,给你们展示一道特别神奇的菜——西藏突巴。这可不是普通的汤羹,它在藏语里就是“面粥”的意思,但功效可了不得。我在这里当气象观测员时发现,鹿屋市虽然靠海,但冬季那种湿冷入骨的感觉,跟高原上的寒冷有得一拼。这时候来一碗突巴,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暖起来了。

这道菜特别适合三类人:一是容易手脚冰凉、怕冷的朋友;二是工作强度大、需要快速补充能量的人;三是在潮湿环境生活需要祛湿的。里面的牦牛肉能补气血,青稞面提供持久能量,而各种香料能促进血液循环。在基地值班时,每当观测到气压骤降、寒流来袭,我就知道该煮一锅突巴了。

在鹿屋市基地复刻西藏突巴:一碗能对抗高原反应的神秘汤羹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手把手教你做地道西藏突巴

还记得我第一次在零下五度的观测站值班后,试着按藏民教的方法做突巴,结果面疙瘩全都煮糊了。后来慢慢摸索出窍门,现在就把最靠谱的做法分享给大家。

第一步:准备食材。你需要200克牦牛肉(鹿屋市买不到的话可以用牛腩代替)、150克青稞面粉(普通全麦面粉也行)、一根白萝卜、少量干香菇、生姜三片、葱段适量。香料是关键:小茴香、藏红花(四五根就够)、胡椒粉必不可少。

第二步:处理肉类。把牛肉切成指甲盖大小,冷水下锅焯水。这里有个小技巧——水开后要撇浮沫,然后加入一勺料酒,这样能去腥增香。等牛肉变色就可以捞出来,汤别倒掉,过滤后留着当高汤。

第三步:炒制底料。起锅烧油,油温六成热时先下小茴香爆香,再放姜片和葱段。闻到香味后把焯好的牛肉倒进去,大火快炒两分钟。这时候牛肉表面会微微焦黄,香味完全被激发出来。

第四步:熬煮汤底。把炒好的牛肉转移到汤锅,加入之前留的高汤和适量热水。水要一次加足,中间不能再添水,否则汤味会变淡。然后放入泡发的香菇和藏红花,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炖40分钟。

第五步:制作面疙瘩。等汤炖的时候,我们来准备青稞面团。面粉慢慢加水,用筷子搅成絮状再揉成团。记住面团要偏硬一点,这样下锅才不会糊。然后揪成小剂子,在手掌搓成小卷,就是藏式面疙瘩的形状了

第六步:最后整合。汤炖够时间后,把切好的萝卜块放进去煮10分钟,然后下面疙瘩。记得要分散着下,不要一股脑倒进去。等面疙瘩全部浮起来,加盐和胡椒粉调味,再煮两分钟就可以关火了。

这几个坑我帮你踩过了

第一次做的时候,我犯了个错误——把面团揉得太软,结果下锅就成了一锅糊糊。后来藏民朋友告诉我,面团要“三光”(手光、盆光、面光)才算合格。还有次急着吃,没等汤炖够时间就下面疙瘩,汤的鲜味完全出不来。

另外要注意的是,藏红花不能放多,四五根足够上色提味,放多了会有涩味。吃完突巴最好别马上喝冷水,容易胃胀。在基地我通常会让队员们趁热吃,吃完隔半小时再喝水。

最后说个趣事:有次我在煮突巴时,正好监测到强冷空气 approaching 鹿屋市,于是多加了点胡椒粉。结果队员们吃完都说,明明外面狂风大作,却一点都不觉得冷。看来这道传承千年的藏式美食,真的能帮我们对抗恶劣天气呢!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