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仁社饭:穿越时光的黔东味道

频道:食谱 日期: 浏览:4

铜仁社饭:穿越时光的黔东味道

在电视剧《烟火人间》拍摄现场,一场还原民国黔东风俗的戏码正在上演。青石板街旁,土灶上蒸腾的雾气里,一锅琥珀色的社饭正散发着混合着蒿香与腊味的复合香气。这道被导演称为"穿越时空的媒介"的传统美食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
历史长河中的一碗饭

铜仁社饭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春社祭祀习俗。当地人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,采集新鲜青蒿、野葱,搭配珍藏的腊肉,以糯米为主料制成祭品,祈求一年风调雨顺。随着时代变迁,这道祭祀食品逐渐演变为春季养生佳品,《铜仁府志》曾记载:"春社日,以蒿入饭,可祛湿邪。"其特有的青蒿成分富含挥发油和青蒿素前体,具有清热祛湿、健脾开胃的功效,特别适合潮湿春季食欲不振者、体弱人群及需要祛湿保健的亚健康人群。

在拍摄现场,年过七旬的民俗顾问杨老先生指着灶台说:"旧时制作社饭要用石臼舂米,让糯米更容易吸收蒿叶的精华。现在虽改用机器碾米,但核心工艺仍遵循古法。"他特意让道具组准备了一批手工陶甑,称唯有这样蒸出的社饭才能保持恰到好处的湿度

铜仁社饭:穿越时光的黔东味道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匠心制作的五部曲

第一步选材备料需严格把关。糯米与粳米按7:3比例混合,精选铜仁梵净山区的清明蒿,腊肉必选陈放一年的土猪后腿肉。道具师傅在展示食材时特别强调:"我们试验过十几种腊肉,最后发现只有用松枝熏制的才能带出那种独特的烟熏香。"

第二步处理青蒿堪称技艺精髓。将鲜嫩蒿叶洗净后,需经过揉搓、漂洗、挤汁三遍工序。饰演厨娘的演员在练习时分享心得:"第一次揉搓要轻柔,保留蒿叶纤维;第二次需用力挤压出汁水;第三次则要快速过水,这样才能去除苦涩保留清香。"这个细节让剧组人员反复练习了二十余次。

第三步炒制配料展现火候艺术。腊肉丁需慢火煸出油脂,待肥肉部分呈透明状时,加入野葱段爆香。现场炊事指导演示时特别提醒:"腊肉油脂是社饭的灵魂,要用这个油来拌米,才能让每粒米都裹上腊味。"

第四步混合调味考验手法功力。将沥干的米粒与蒿茸、配料拌匀,加入适量猪油和山泉水。摄影师特意给了一个特写镜头:"演员搅拌时手腕要画圆,让蒿茸均匀附着在米粒上,这个动作要像在抚摸食材般温柔。"

第五步蒸制过程把控时空节奏。传统陶甑需旺火蒸20分钟后,转文火焖15分钟。现场灯光师为此调整了三次布光:"要拍出蒸汽缭绕中米饭逐渐染上淡青色的过程,需要精准控制光线角度。"

片场实践的真知灼见

在第三次NG后,饰演主角的老戏骨张老师突然喊停,他根据自己下乡采风的经验提出:"农村大灶的火苗应该是蓝中带黄,现在道具火苗太整齐了。"道具组立即调整,果然随着更自然的火苗摇曳,演员的表演也愈发投入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当真实的社饭香气弥漫片场时,群众演员们的表情都变得生动自然,导演当即决定加拍一组特写镜头。

制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:青蒿务必经过三次漂洗去除涩味;腊肉不可过度翻炒以免发硬;蒸制过程切忌频繁开盖;食用时最好配以酸辣蘸水解腻。现场营养师还补充道:"社饭虽好,但糯米不易消化,老年人宜适量食用,可佐以山楂茶帮助消化。"

当这场戏终于通过时,那锅社饭已被蒸得晶莹剔透,青蒿的翠绿与腊肉的绯红交织成春日画卷。导演盯着监视器回味良久,忽然对编剧说:"加场戏吧,就让这碗社饭成为串联三代人记忆的线索。"或许,这就是传统美食的魅力——它不仅滋养着人们的身体,更在岁月流转中,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活态遗产

关键词: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