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窗外的海风:监狱厨房里的椒盐九肚鱼
暮色中的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,穿过高墙铁网,悄悄溜进监狱厨房的通风口。不锈钢操作台上,冰鲜九肚鱼泛着银灰色光泽,像极了铁窗外那片被切割成方形的海。这道源自潮汕渔村的椒盐九肚鱼,此刻将在铁勺与锅灶的碰撞中,讲述关于自由与救赎的故事。
浪花淬炼的软黄金
明清时期,潮汕渔民在远洋作业时发明了椒盐九肚鱼。远航船队将新鲜九肚鱼用海盐粗腌,撒上现舂的胡椒碎,在甲板暴晒中形成独特风味。这种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深海鱼,能缓解风湿疼痛,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与中老年人食用。在监狱这个特殊空间,它更成为维系亲情的纽带——每逢探视日,总会有服刑人员念叨着要为年迈父母烹制这道菜。
记得有次帮教活动,我指导编号734的服刑人员处理鱼刺。他盯着去骨后完整的鱼身突然哽咽:“原来保持完整这么难。”后来得知,他的父亲是老渔民,总说九肚鱼要去骨不破皮才显真功夫。那天他反复练习七次,终于让鱼身完美无损,就像在修复某种破碎的东西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铁规下的温柔烹饪
在刀具严格管控的监狱厨房,我们改用剪刀处理食材。将400克九肚鱼剪去头尾,沿脊骨剖开却保持腹部相连,这需要像拆解矛盾般精准。用姜葱水浸泡20分钟替代料酒,这是考虑到部分服刑人员宗教信仰的变通。控干水分后拍上生粉,在掌心轻轻揉搓的动作,常让我想起母亲给婴儿扑爽身粉的温柔。
180℃油温是经过237次试验确定的安全值——既要避免热油飞溅风险,又要确保外壳酥脆。当鱼段滑入油锅发出细雨般的声响,总会吸引许多目光。那些凝视着油花翻滚的眼睛里,倒映着对烟火人间的渴望。有一次,编号815在油炸时突然立正报告:“警官,鱼鳔鼓起来了,像潜水艇。”这个观察让他获得当天的劳动加分。
重生之味
炒制椒盐料时,我总让服刑人员轮流研磨花椒盐。粗海盐与红花椒在石臼里碎裂的声音,像极了潮水拍打礁石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每研磨十圈就要深呼吸一次,让椒麻香气沁入肺腑。出餐前撒上炸金蒜和辣椒圈,最后这步永远留给进度最好的服刑人员完成,那扬手的动作,仿佛在为自己的人生添加调味。
编号602曾是个米其林厨师,他发明了用土豆淀粉替代泡打粉的配方,让鱼壳更轻薄酥松。“就像刑期,”他说,“看起来厚重,其实可以变得通透。”这道改良配方后来被写入监狱食谱,编号叫“曙光九肚鱼”。
注意事项:去骨时需保留腹部薄肌以防散架;油温不得高于190℃避免产生有害物质;椒盐料要现炒现用以防回潮;糖尿病患者应减少淀粉用量。这些规范与禁忌,恰如高墙内的生活守则,在限制中寻求着最佳平衡点。
当椒盐的焦香混着鱼鲜味飘出厨房,总会看见有人深深吸气。有个服刑人员在心得体会里写:“原来自由的味道,是海风裹着椒盐香。”或许正如这道需要经历剖洗、裹粉、油炸最终蜕变的菜肴,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重生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