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烩面的精髓,一半在汤,一半在面。这面要想筋道有嚼头,揉制的功夫可就深了。和面是第一步,面粉得选中高筋的,蛋白质含量高,面筋才出得来。水温是关键,天冷用温水,天热用凉水,总之要把握在三十度以下,不然面就被烫死了。水里加一撮盐,这可不是为了调味,而是为了强化面筋的网络结构。水要分次加,边加边搅拌,面粉从雪花状变成絮状,再揉成团,这时候的面粗糙没关系,盖上湿布醒它十来分钟,让水分子和蛋白质充分结合,再揉可就光滑多了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揉面是个力气活,更是个耐心活。老话讲“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”,话糙理不糙,道尽了揉面要下狠劲的真理。要反复揉搓、折叠、揣打,直到面团光洁如白玉,细腻温润,手按下去能缓缓回弹。这还没完,二次醒发更重要。面团揉光后,要抹上一层薄薄的植物油,锁住水分,再盖上湿布,醒上至少半个时辰,甚至更久。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,它让面筋自然舒展,达到最佳的延展状态。等到下剂子、擀面片、拉烩面时,你才会发现这面听话得很,能拉得薄如纸、宽如带,在锅里翻滚几下就熟,入口爽滑又筋道,嚼着带劲。
说完了面,咱再聊聊这烩面的灵魂——高汤。一锅好汤,是河南烩面鲜香醇厚的根本。地道的烩面高汤,必是用上好的羊棒骨,劈开露出骨髓,与精选的羊肉一同下锅。冷水下料,大火烧开,耐心撇去浮沫,这步急不得,汤色清亮全靠它。之后转为小火慢煨,让骨髓里的精华和肉香一点点融入汤中。汤锅里还得投入几味简单的香料,无非是生姜、葱段、两三颗八角,最多再来一小撮花椒,目的只是去除膻气,衬托本味,万不可喧宾夺主,熬出一股料味。
熬汤的火候与时间是真正的考验。没有几个钟头的文火慢笃,是逼不出那骨子里的浓白的。好的高汤,汤色奶白,表面浮着一层金色的油花,香气扑鼻而来,是那种醇厚而不腻的肉香。喝上一口,鲜味能直达舌根,回味悠长。这汤与那筋道的手工烩面才是天作之合。滚烫的汤浇在刚煮好的面上,瞬间激发融合的香气。面条的麦香与高汤的肉香交织,彼此成就。吃面喝汤,酣畅淋漓,那鲜味能一直暖到胃里,这便是中原大地上最踏实、最慰藉人心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