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老北京炸酱面,那可真是刻在北京人骨子里的吃食。它不像宫廷大菜那般高高在上,而是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家的温度。一碗地道的炸酱面,讲究的是“小碗干炸”的酱料、手擀的面条,以及琳琅满目的“面码儿”。这碗面吃起来,酱香浓郁,面条筋道,面码清爽,各种口感滋味在嘴里层层化开,那叫一个舒坦。会做的北京人家里,总有一罐子自家炸的酱,那味道,是任何馆子都模仿不来的独门秘方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要做出地道的炸酱面,首要功夫就在这“炸酱”上。酱,是炸酱面的灵魂。老北京炸酱的黄金配比,讲究的是“三七开”,即三成的甜面酱配上七成的干黄酱。干黄酱是主力,提供深邃的咸香和豆豉的醇厚底蕴;甜面酱则是点睛之笔,用来调和咸度,增添一抹复合的甜味和光泽。您可千万别图省事直接用市面上卖的“炸酱”,那味道相去甚远。正宗的干黄酱比较硬,需要先用清水细细地澥开,水量要一点点加,顺着一个方向搅拌,直到酱汁变得顺滑细腻,没有疙瘩,状态如同浓稠的酸奶一般。这个步骤急不得,酱澥不好,后面就容易糊锅,而且香味出不来。
接下来是选肉。炸酱用的肉,最好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而且是手切成丁,绝非绞肉馅。黄豆大小的肉丁最为合适,半厘米见方。肥肉丁在热锅里能煸出宝贵的猪油,让酱香更添一层荤香;瘦肉丁则提供了扎实的口感和肉味。记住,一定要手切,机器绞的肉馅没了嚼劲,一炸就柴了,口感全无。
炸制的过程,更是考验火候和耐心的功夫活儿。锅里下比炒菜多一点的底油,油温升高后先下肥肉丁,小火慢煸,耐心地把猪油煸出来,看到肉丁变得金黄焦脆,这就是所谓的“油渣”,是香味的关键来源之一。然后下瘦肉丁,炒到变色,烹入少许料酒,去腥增香。
此时,将澥好的酱汁全部倒入锅中。接下来的至少二十分钟,便是真正的“炸酱”。您得守在那锅旁边,始终保持小火,用锅铲不停地翻炒、推搅,让酱汁受热均匀。这是一个漫长的熬制过程,能看到酱汁从稀到稠,颜色从红褐色慢慢变为深沉的油亮酱黑色,酱和油开始逐渐分离,在表面浮现一层明晃晃的油。这就是“小碗干炸”的“干炸”精髓——酱中水分被充分熬干,油脂被彻底炸出,酱和油泾渭分明。只有这样,酱料才能保存得当,并且吃起来酱香醇厚,不帶丝毫的生酱气和酸涩味。临出锅前,撒上一大把切得细细的葱白末,翻炒几下,借着余热激发出葱香,便可关火。
说完了灵魂酱料,再来谈谈它的载体——面条。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,必须得是手擀面。面粉选用中筋粉,加入少许盐和碱,用凉水和成硬面团,反复揉搓到光滑劲道,然后擀成大片,叠起来切成韭菜叶宽的粗细。这种手擀面口感筋道,有嚼头,能牢牢挂住浓稠的炸酱。煮面也有讲究,水宽火旺,煮出的面才利落不粘。面煮好后,可以过一下凉水,使其更加爽滑筋道,但很多老北京也喜欢直接捞到碗里吃“锅挑儿”,更显面香。
最后,不能少了的是面码儿。面码儿是炸酱面的华彩乐章,提供了清脆的口感和解腻的清爽。讲究的人家,面码儿能摆上七八样:脆嫩的黄瓜丝、清心的芹菜末、爽口的豆芽菜、甜脆的水萝卜丝、香辣的青蒜末、开胃的香椿芽、饱满的黄豆嘴儿、还有切丝的心里美萝卜。五颜六色地摆上一桌,吃的时候依个人口味自取,一股脑地拌入面中。
吃的时候,取一个大碗,捞上面条,舀上一大勺乌黑油亮的炸酱,再配上各色面码,用筷子从下往上,充分拌匀,让每一根面条都均匀地裹上酱汁。然后您就敞开了吃吧!先是酱香、肉香、葱香扑面而来,入口是面条的筋道和酱料的咸香醇厚,咀嚼中,黄瓜丝、豆芽的清脆又及时地化解了油腻,那种丰富的层次感和满足感,真不是别的食物所能替代的。这碗面里,炸的是手艺,熬的是工夫,吃的是情怀,品的是老北京最朴实、最地道的人间至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