赣榆煎饼:黄梅戏腔调里的面食艺术
在安庆青石板路的晨雾里,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与桐城派文人的笔墨余韵交织时,巷尾鏊子升腾的麦香正悄然唤醒一座城的记忆。赣榆煎饼虽以江苏地名冠称,却在安庆的饮食图谱中演化出独特风韵——它既是游子怀乡的胃袋锚点,更是融合了江淮农耕文明与戏曲文艺基因的食俗标本。
一、流淌在面粉里的文化密码
明清时期漕运枢纽的安庆,吸纳了赣榆渔民随船携带的干粮制法。最初以杂粮糊摊烙的薄饼,因应沿江湿冷气候,逐渐演变为祛湿温中的养生佳品。桐城派"义理考据"的治学精神,在煎饼制作中体现为对火候毫厘的考究;黄梅戏《打猪草》里描绘的田园生活,更赋予这种市井小吃以质朴欢快的烟火诗意。
现代营养学揭示,赣榆煎饼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,其缓慢释放的能量的特性特别适合学生、体力劳动者及控糖人群。在安庆师范学院周边,常见捧着煎饼赶早课的学生;江岸码头工人则习惯用卷着辣酱的煎饼补充体力;更不乏古稀老人将其作为锻炼牙床的养生零食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二、鏊子上的圆舞曲
三年前在安庆迎江寺旁的百年老铺,我目睹第七代传人陈师傅将面糊甩出完美圆弧的绝技。当自己亲手执起竹刮板时,才真正理解这门技艺的精微:需以腕为轴,借腰发力,让半流体面糊在180℃的鏊面完成从液态到固态的蜕变。
1. 养糊秘技:取赣榆冬麦粉与安庆本地籼米粉按7:3配比,加30℃温水顺时针搅打至提起拉丝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暗藏玄机——我初次操作时因水温过高导致面筋过早形成,摊出的饼皮竟如牛皮般坚韧。
2. 醒发魔法:覆保鲜膜静置45分钟,期间可见面糊表面浮现星状气孔。某次我尝试添加黄梅戏茶戏表演中常用的金银花露,意外获得带着清雅花香的饼皮。
3. 热鏊哲学:铸铁鏊需用秸秆火预热至滴水成珠状态。记得那个暴雨初歇的清晨,我因湿度突变未能精准控温,连续三张饼皮都黏在鏊面上,最终在老师傅指点下调整火源距离才得以破解。
4. 摊制韵律:舀一勺面糊落于鏊心,竹刮板以"中心-外围-复中心"的螺旋轨迹运动。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动作让我想起黄梅戏演员的水袖舞动,都是手腕与工具达成的人器合一。
5. 起边时机:待边缘自动卷起呈玉色,用黄杨木铲沿45度角探入。有次我贪快提前起饼,导致半生面糊沾满鏊面,反而耗费更多清理时间。
6. 叠形美学:趁热对折成扇形,这个过程需如桐城派文章般"言之有序"——先中脊后两侧的折叠逻辑,关乎最终成品的层次紧实度。
三、食饼如观戏的智慧
刚出鏊的煎饼宜卷时令菜蔬,展现黄梅戏般的鲜活明快;隔夜饼则适合切条烩煮,诠释桐城古文的醇厚底蕴。在安庆人的饮食哲学里,佐饼的雪里蕻要取霜降后采收的才够脆嫩,搭配的豆丹酱需经三晒三酿方得真味。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,实则是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虔诚遵守。
存放煎饼时切忌冷藏,用干荷叶包裹悬于通风处,既能保酥脆又可添清香。对于初试者,建议从半烫面版本入门,待手法娴熟后再挑战全冷水面团。当鏊面出现龟裂纹时,需用鹅卵石蘸菜籽油反复打磨修复——这门即将失传的养护技艺,如今仅在安庆大南门老街的少数作坊还能得见。
在机械煎饼机轰鸣的当下,手工赣榆煎饼的每道褶皱仍记录着人与食物的原始对话。当麦香混着鏊铁气息在晨光中弥漫,薄如蝉翼的饼身上映出的,不仅是江淮大地的农耕记忆,更是黄梅戏韵里那句"生活本是一出戏,食事如同水磨腔"的千年喟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