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迁车轮饼:渔港古寺间的圆形印记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6

宿迁车轮饼:渔港古寺间的圆形印记

在汕尾玄武山庙会的喧闹声中,总能闻到一阵混着海鲜与炭火香气的特殊焦香。这种嵌着虾干与猪肉馅的圆形面食,如同当地传唱数百年的渔歌,用金黄的饼皮记录着海洋与陆地交融的饮食密码。宿迁车轮饼虽以江苏城市为名,却在粤东沿海的汕尾落地生根,成为连接南北风味的独特符号。

渔歌里的迁徙密码

明朝嘉靖年间,驻守宿迁的漕运兵士随商船南下汕尾,将江北烘饼技艺与闽南渔家饮食智慧结合。最初为便于船工携带,借鉴车轮造型制成中空厚边结构,内馅则因地制宜加入本港虾干、马鲛鱼糜。这种高热量的便携食物既能抵御海上湿寒,又耐储存,很快在渔民、商贩与香客间流传。每年玄武山庙会期间,虔诚的香客总会带着车轮饼登山朝拜,金黄的圆形象征圆满吉祥,酥脆的饼边暗合佛家"空有不二"的哲思。

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,传统车轮饼富含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,虾干提供的钙质与海鱼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,使其成为渔民出海、劳动者补充体能的理想选择。不过由于馅料偏咸香口,高血压人群建议适量食用,可自行调整为鲜蔬菌菇等低钠馅料。

宿迁车轮饼:渔港古寺间的圆形印记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五步重现古早味

第三年在汕尾采风时,我跟着庙会旁的陈阿婆学习古法制作。她边擀面皮边哼着渔歌:"三月乌鱼满舱跳,阿妹烙饼等兄哥",七十年的手艺在指尖流转如舞蹈。以下是传统虾干猪肉馅的详细制法:

首先配制馅料:五花肉糜200克与泡发的本港虾干100克剁碎,加入萝卜干粒、芹菜末,用鱼露、白胡椒粉和少许砂糖调匀,冷藏静置30分钟让风味融合。关键在虾干处理——需用40℃温水浸泡15分钟,保留七成硬度才能带来弹牙口感。

接着是和面工序:中筋面粉500克混合80℃热水200毫升,快速搅拌后分次加入冷水100毫升,揉至"三光"状态(面光、盆光、手光)。这个步骤决定饼皮层次,水温过高会失去韧性,过低则难以形成酥脆质地。

然后进入包馅阶段:将醒发好的面团分成12个剂子,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片。填馅时我曾犯过贪多的错误,阿婆用沾满面粉的手指点着饼皮说:"馅满七分留福气,卷边封口要顺时针",果然过量馅料会在烘烤时冲破饼皮。

最重要的烘烤环节需用特制双面鏊子:先将包好的饼坯放在预热的鏊底,轻压成规整圆形,待底面微黄时移至上层鏊盖,利用上下火形成对流热风。翻转时机至关重要,过早会破坏成型面皮,过迟则导致焦糊。

最后是点睛之笔:在第二面烘烤至五分熟时,用竹签在饼边戳出气孔,刷上蒜油与花生油的混合液。这个从渔家烤鱼技法演变而来的步骤,既能防止馅料蒸汽撑破饼皮,又赋予表皮琥珀色的光泽。

古法新传的智慧

制作车轮饼的温度控制需要经验积累,初试者建议先用电磁炉保持180℃恒温。烘烤时听到"滋滋"油响转为"沙沙"脆响,即是熟成信号。若追求极致的酥脆感,可在出炉后置于竹篓悬空晾放,避免水汽软化饼皮。另需注意:传统柴火鏊子与现代电鏊风味差异在于受热均匀度,可用烤箱230℃预热石板模拟古法效果。

当海风送来玄武山的钟声,刚出炉的车轮饼在瓷盘里发出细微的爆裂声。这种融合南北的饮食智慧,既是迁徙人群的味觉乡愁,也是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相互滋养的证明。某位当地美食家说得好:"真正的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像渔歌般在代代传唱中不断新生的活态文化。"此刻庙会上的车轮饼摊前,老师傅正将烤好的饼递给戴斗笠的渔民,金黄的圆弧映着晨光,仿佛正在诉说着另一个关于相逢的故事。

关键词: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