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州干丝:江淮早茶中的玲珑绝唱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9

泰州干丝:江淮早茶中的玲珑绝唱

清晨五点半的泰州老街,雾气尚未散尽,凤城河的水汽裹挟着茶香在巷弄间流淌。临河的茶楼里,瓷盏碰撞声与吴侬软语交织,跑堂托着黑漆木盘穿梭于八仙桌之间,木盘中央那只青花瓷碗里,象牙白的干丝如初雪覆丘,琥珀色的肴肉丁若隐若现,虾仁缀作珊瑚点,这便是令汪曾祺都念念不忘的“泰州早茶三宝”之首——泰州干丝。

千丝万缕见真章

这道源自明清盐商文化的精致小食,最初是淮扬盐商早宴的“茶点”。选用江淮平原特产的“六月黄”大豆,经七浸七沥的古法点浆,制成含水量达87%的活体白干。片干技艺最见功力,老师傅执三尺柳叶刀,将三指宽的豆干片成24片蝉翼,运刀时呼吸需与手腕起伏同频。展开的干片在晨光中透出朦胧光晕,叠成书册状切作银毫细丝,这正是《随园食单》中“细如发丝,穿针可过”的至高境界

在东莞可园博物馆的岭南庭院里,我首次尝试复刻这道江淮名点。岭南豆腐与江淮白干的质地差异,让片干过程变成了一场修行。当刀具切入第三层时,豆腐应声碎裂。经七次失败后终于悟得:粤地豆腐需先冷冻至微霜状态,解冻后用棉布裹挟定型,方能片出完整薄片。这个发现让我想起可园廊檐下的木雕龙舟,匠人雕刻鳞片时也需掌握木料的湿度与纹理——不同地域的食材与工艺,竟在时空交错中达成微妙共鸣。

五沸三沏定乾坤

地道的泰州干丝需经历五道水温洗礼:初以60℃温水涤除豆腥,再用85℃高汤浸润增鲜,第三沸以菊叶水焯烫增香,第四遍用老鸡清汤煨煮入味,最后浇入现熬的蟹黄鲍汁。每道工序严格控制在18秒内,方得“柔韧不散,滑嫩不糜”的玄妙口感

至味在人间

这道看似清淡的素食实则暗合养生精要。干丝富含大豆异黄酮与优质蛋白,搭配的姜丝驱寒暖胃,虾仁补充微量元素,特别适合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与追求低脂饮食的群体。在泰州当地,产妇坐月子时必食加入当归的滋补干丝,而脑力劳动者则偏好添入松仁的健脑版本

泰州干丝:江淮早茶中的玲珑绝唱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玲珑干丝在家复刻指南

1. 选材:取盐卤豆腐干300克,需挑选质地紧密、按压有弹性的特制白干

2. 片干:将豆腐干置于掌心,刀身与干面呈15°角切入,手腕轻旋片出0.2毫米薄片

3. 切丝:薄片叠成阶梯状,采用“跳刀法”切成直径0.5毫米均匀细丝

4. 醒丝:切好的干丝入冰苏打水浸泡10分钟,可增加脆韧度

5. 焯烫:在沸腾的菊叶水中上下颠筛七次,全程不超过15秒

6. 定味:将煨好的高汤以“凤凰三点头”手法淋入,让每根干丝均匀受味

7. 组味:顶层铺陈镇江肴肉丁、湖虾仁、嫩姜丝三色配料

8. 点睛:最后浇入现炸的蟹油与三伏酱油调制的复合汁

匠心的温度

制作过程中最易被忽视的是“手的温度”。我曾在冬日制作时发现干丝易断,后来悟出操作前需将双手浸入40℃温水中回暖。这个细节与东莞龙舟匠人制舵时需保持掌心温度异曲同工——匠作之物终究需要生命的温度来成就。

当这碗汇聚了江淮水韵的干丝置于眼前,不妨先观其形:干丝在清汤中如云絮轻舒;再闻其香:豆香、汤鲜、姜辛次第绽放;最后品味:用瓷勺连汤带丝送入口中,牙齿轻触的瞬间,千般滋味如烟花在味蕾绽放。这或许就是泰州人将寻常早点做成艺术品的秘密——在快节奏的时代里,他们用三天时间打磨一道三分钟吃完的早点,这种对时间的奢侈,恰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

关键词: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