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大麻糕:双鸭山煤矿里的挹娄文化回响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8

常州大麻糕:双鸭山煤矿里的挹娄文化回响

在东北双鸭山的煤矿巷道深处,矿工们换班时总会揣上一块金黄酥脆的常州大麻糕。这种看似寻常的糕点,实则承载着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——它既是江南点心技艺的传承,又浸润着挹娄古族“以食御寒”的生存智慧。当常州面点师在清末移民潮中将手艺带入双鸭山,煤矿的高强度劳动与严寒气候,竟意外让这款糕点演变为工人群体的“能量补给站”。

历史脉络与文化融合

常州大麻糕本起源于清代常州府,以芝麻、面粉、糖油为基料,最初是文人雅集时的茶点。传入双鸭山后,当地矿工发现其高热量、易储存的特性极适合井下作业。更巧妙的是,挹娄文化中“炙烤面食抗寒”的古老饮食哲学,与麻糕的烘烤工艺不谋而合。挹娄人曾在严寒中用石板烤制糜子饼,而现代麻糕则以铁鏊代石,延续着对抗严酷环境的基因记忆。如今的双鸭山麻糕,糖油比例较江南原版增加15%,芝麻用量翻倍,正是为矿工补充体能所做的在地化改良。

常州大麻糕:双鸭山煤矿里的挹娄文化回响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从面粉到金黄的魔法

制作正宗双鸭山版麻糕需经历八重蜕变:首先以高筋面粉与猪油揉成“雪花面”,静醒时温度需恒定在20℃——去年冬季我在双鸭山尝试制作时,因室内温差过大,首轮面团竟发酵不足,后来借鉴矿工宿舍的暖气片创设恒温环境才成功。第二步将白糖、芝麻酱、椒盐调成流心馅料;第三步擀制水油皮时需保持中间厚边缘薄;第四步包馅后收口朝下,用掌根压成圆饼;第五步两面蘸满脱皮白芝麻;第六步鏊子刷豆油,小火烘至微黄;第七步翻面时用竹签刺孔防鼓包;最后关火余温焙透,直至饼皮呈现琥珀裂纹。

矿灯下的食用哲学

刚出炉的麻糕需晾至60℃左右食用,此时猪油与麦香达到平衡。我曾目睹矿工将其揣入棉服内袋带下矿井,三小时后取出时,余温犹存,芝麻香混着煤尘的气息竟生出奇特的醇厚感。需要注意的是,麻糕含油量较高,高血压人群宜搭配黑茶解腻;糖尿病患者可改用木糖醇馅料;而矿工群体食用时往往佐以羊杂汤,利用动物蛋白与碳水化合物的互补效应提升抗疲劳效果。

当齿间咬开酥脆的饼皮,芝麻如碎金般簌簌落下,这不仅是味觉的盛宴,更是黑金煤矿与挹娄古韵在舌尖上的文明对话。每一炉麻糕飘香的背后,都是劳动者用食物书写的生存史诗

关键词: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