肇庆赖汤圆:一碗甜蜜里的端砚风骨与星湖诗意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11

肇庆赖汤圆:一碗甜蜜里的端砚风骨与星湖诗意

在肇庆这座被西江浸润的古城,赖汤圆不仅是节庆的符号,更是一卷可以品尝的地方志。当星湖的摩崖石刻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当端砚的墨香在书房中弥漫,一碗冒着热气的赖汤圆正用糯香编织着人间烟火与千年文脉的对话

据《端州杂记》载,清光绪年间,肇庆城西有位赖姓挑夫,每日往返七星岩运送端砚石料。为抵御晨间湿寒,其妻用本地糯米粉包裹黄糖馅料,创制出耐储存、易携带的“挑夫圆子”。后因文人墨客发现食用后腹中暖融、腕底生风,竟有助于长时间雕刻端砚,遂改称“赖汤圆”。这道小吃由此兼具温中补虚的食疗功效与提神醒脑的文化意蕴,成为砚工、学子及体弱者的冬日恩物

古法新传:从糯米团到文化载体

正宗的赖汤圆需经历五个精微步骤。首重选料:取星湖周边水磨糯米粉,其水质含矿物质,成品格外莹润;内馅须用肇庆特产竹蔗糖,佐以陈皮末提升层次。第二步是和面,温水需分三次注入,期间以“推、拉、捻”手法揉压,直至面团呈现绸缎光泽。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,当面团能拉出半透明薄膜却不破裂时,包裹馅料最不易露馅。

第三步制馅颇有端砚雕刻的严谨:糖浆需文火慢熬至挂旗状态,掺入花生碎时恰似砚台上流转的云水纹。第四步包制尤见真章,取剂子压成碗状,填馅后以虎口收口,这个动作让我想起端砚师傅雕琢砚池的专注——右手旋转时需如执刻刀般稳定,左手托举要像承托砚石般沉稳。最后煮制时,待水泛鱼眼泡下汤圆,三次点凉水激出韧劲,浮起时宛若星湖中的明月倒影

肇庆赖汤圆:一碗甜蜜里的端砚风骨与星湖诗意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一勺风土:在甜糯中品读肇庆

品尝赖汤圆时,总能窥见肇庆的文化肌理。其外皮之滑,似星湖石室岩下的暗流;内里糖浆之醇,如宋徽宗在摩崖石刻“千年诗廊”题诗时的墨韵。最妙是咬破瞬间涌出的暖流,恍若端砚触墨时产生的温润气息。这种将地理特征转化为味觉记忆的智慧,使赖汤圆超越了普通小吃,成为可食用的文化遗产

在端州区老巷,我见过七旬师傅用制作汤圆的手法比拟摩崖拓印:扯剂子如铺宣纸,包馅料似覆拓包,每个汤圆都像一方微缩碑刻。这种跨越饮食与艺术的通感,让食客在唇齿间完成了对肇庆文化的朝圣

守正创新:传统小吃的当代启示

制作赖汤圆的要诀在于对“度”的掌控。水温过高则粉团粘牙,如同过度研磨会损伤端砚石理;糖浆过稠则流动不畅,恰似滞涩的墨汁难成佳作。建议初试者谨记三则:揉面宁干勿湿,收口宜缓勿急,煮制要沸而不腾。现代改良版可加入葛根粉增强透明度,或裹上炒香的肇庆裹蒸粽叶碎,在传统甜润中增添草木清香。

当我们在现代厨房用电子秤复现古法时,不应忘记这道点心承载的文化重量。那些在七星岩摩崖前吟诗的文人,在端溪畔采石的匠人,他们的精神气质早已通过食物密码,沉淀在这颗直径不过三公分的糯米团中。正如赖汤圆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层次,肇庆的文化底蕴也需在慢品中渐次舒展——这或许正是快节奏时代里,传统小吃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