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坛儒林羊糕:冬日暖香里的鹤岗记忆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7

金坛儒林羊糕:冬日暖香里的鹤岗记忆

在零下三十度的鹤岗冬季,林场工人踩着积雪归来时,总有一碗热气蒸腾的羊糕在等待。这道源自江苏金坛儒林镇的传统美食,竟在东北林区的铁锅里找到了新的生命。当江南的温婉遇上北地的豪迈,羊糕不再只是节庆的冷盘,更成为林业工人抵御严寒的铠甲

穿越三千公里的美味融合

金坛羊糕的诞生与江南冬季密不可分。据《儒林镇志》记载,明清时期当地渔民为抵御湖风寒冷,用山羊肉配以祖传香料慢火熬煮,冷却后形成便于携带的肉冻。这道富含胶原蛋白的美食不仅能温中暖下,对体质虚寒者尤有裨益,其易消化的特性也适合老人与孩童。

有趣的是,当上世纪五十年代鹤岗林业开发大军中混入来自金坛的知青,这道江南风味便在林区扎根。林业工人在冰天雪地中发现,羊糕的胶质能有效缓解关节劳损,生姜与黄酒的搭配更能驱散体内寒气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林业家属们创新性地用白桦树枝代替江南的檀木砧板,让羊肉在凝结时沾染上淡淡的木质清香

金坛儒林羊糕:冬日暖香里的鹤岗记忆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林场改良版的制作秘辛

去年冬至,我在鹤岗友人家的老宅中亲历了这道林区版羊糕的制作。友人祖母——82岁的陈奶奶,其父辈正是当年林业局的首批工人。她取出的铸铁锅边缘已磨出银白光泽,据说这口锅见证了三代人的冬季

选用带皮山羊肉是关键。陈奶奶坚持要用林业局自养的山羊,她说森林散养的羊肉质更紧实。将两斤羊肉切块后冷水浸泡三小时,这个步骤她格外认真:“东北水质硬,要多换两次水才能去膻。”焯水时加入的并非南方常用的香叶,而是她自采晒干的刺五加叶,这是林区人家独有的智慧

炒制环节令人大开眼界。奶奶不用菜油,而是取冻熊脂在热锅中炼出油来。当羊肉块在熊油中爆香的瞬间,整个厨房弥漫着野性的香气。她倒入半瓶鹤岗小烧进行炝锅,火焰腾起的刹那,她笑说:“这是咱林区人最熟悉的烟火气。”

慢炖六小时后,胶原蛋白充分释放的肉汤被过滤至杉木盒中。奶奶教我将盒子置于零下二十度的院中,仅需四十分钟便自然凝结。这种速冻法虽失了江南的温婉,却添了北地的利落。切块时横截面呈现完美的胶冻状,用火烤热刀身后再切,能保持切面光滑如镜。

代代相传的食用哲学

在鹤岗,羊糕的食用方式已衍生出独特的地域特色。林业工人习惯将其夹在烤得焦脆的列巴里,佐以酸黄瓜食用。这种碳水与胶质的组合,能提供穿越林海所需的持续能量。而配羊糕的蘸料也从南方的蒜醋演变成野生山韭花酱,带着大兴安岭的草木清香

陈奶奶叮嘱的几个要点至今难忘:熬制时若遇暴雪天气需延长炖煮时间;切忌用绵羊肉替代山羊肉;冷凝过程中不可频繁移动容器。最特别的是她说的“羊糕如人,需经得住冻才成材”——这话里分明藏着林区人面对严冬的生活智慧

当晶莹剔透的羊糕在唇齿间融化,仿佛能听见半个世纪前林业小火车穿越白桦林的汽笛声。这道迁徙三千公里的美食,在保留江南魂的同时,完美融入了北疆的筋骨。它不仅是味觉的传承,更成为记录鹤岗森林工业发展史的特殊载体,在每一个飘雪的冬日,继续温暖着新一代林区人的记忆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