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州干丝:江淮早茶里的千年柔白
清晨五点半,泰州老街的茶楼已飘出蟹黄包的蒸汽。跑堂托着黑漆木盘穿梭于八仙桌之间,木盘中央必有一盏青花瓷碗,里面盛着如初雪般洁白的干丝——这道看似简单的淮扬名点,实则藏着江淮地区三百年的饮食智慧。
水韵古城孕育的早茶灵魂
清乾隆年间,泰州盐商为招待往来客商,首创以特制豆腐干切丝焯水的吃法。因干丝能中和盐商饮食中过多的油腻,又富含植物蛋白与钙质,很快成为商贾与文人墨客的养生首选。其性平味甘的特性,既适合需要清淡饮食的老年人,也能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营养,就连脾胃虚弱者亦可用鸡汤煨煮食用。
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怀化洪江古商城,侗锦匠人正用梭子编织太阳纹。这种与水韵泰州截然不同的山地文化,却与干丝有着奇妙的共鸣——都是通过精细分解与重组基础元素(丝线与豆干),创造出超越本体的美学价值。当侗族姑娘将蓝靛染的丝线织成「八十八图」侗锦时,泰州厨师也在将三厘米厚的豆干片成24层薄片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千丝万缕见真章
去年深秋,我在泰州会宾楼向周师傅学习传统干丝制作。老厨师用掌心按压着温热的豆干,像抚摸古籍般感受其弹性:「每块豆干含水量不同,片得太薄易碎,太厚则失其韵。」这种经验无法用仪器测量,只能通过指尖传递。
完整制作流程需经历五个精妙阶段:
1. 选料须用盐卤点制的老豆腐干,对角切开成三角块,更能稳定受力
2. 片干时右持柳叶刀左抚干,刀刃与干面呈15度角推进,发出细密的「沙沙」声
3. 切丝讲究「稳准匀快」,每寸达22刀方称上品,丝细可穿针
4. 焯水需三沉三起,水中加少许盐,待干丝呈半透明立即捞起
5. 煨制用隔年火腿与春笋熬制的高汤,文火浸煨二十分钟使其吸饱鲜味
我曾在第三步切丝时贪快,导致干丝粗细不均,焯水后老嫩混杂。周师傅拈起断裂的干丝摇头:「这像侗锦跳了经线,图案虽在,气韵已断。」后来他教我右手小指轻抵案板作为支点,果然切出的丝线再无断裂。
至简之味的修炼
成功的干丝应当夹起不碎,入口无渣,在齿间呈现微妙的弹性变化。常见失误有三:焯水时间过长导致软烂,需准备冰水随时过凉;片干时力度不均,应在刀背绑沙袋练习腕力;煨制时猛火沸腾,会使干丝表面产生孔洞影响口感。
当侗族织娘对着阳光检查侗锦的经纬密度时,泰州厨师也会将干丝对着灯笼观察——那些在光线下呈现半透明蚕丝光泽的,才是能端上宴席的佳品。这种对极致工艺的追求,让食物超越了果腹的范畴,成为可品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如今在泰州老街,老师傅仍坚持用传统手法片干。刀与干摩擦的韵律,与洪江古商城侗锦织机的哐当声遥相呼应。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遗产,都在用最质朴的材料编织着生活的艺术。当食客用瓷勺舀起浸满鸡汤的干丝时,他们品尝的不仅是淮扬菜的精华,更是一段正在呼吸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