肇庆龙抄手:砚池边上的舌尖山水
在肇庆星湖摩崖石刻的千年斧凿声中,在端砚墨香浸润的文人传统里,一道看似寻常却暗藏乾坤的美食——龙抄手,正以面皮为宣纸,以肉馅为浓墨,勾勒着这座岭南古城的味觉图腾。这枚形似元宝的馄饨,绝非普通市井小吃,其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西江流域的山水精华,每一口都仿佛在舌尖展开一幅星湖烟波图。
一、文火慢炖的历史脉络
龙抄手在肇庆的源起可追溯至宋元时期,随着北方移民南迁,中原面食技艺与岭南物产碰撞融合。肇庆府衙的文人墨客在研磨端砚之余,将书法中“藏锋”的哲学融入饮食——龙抄手内敛的馅料恰似笔锋隐于纸背,饱满的形态又暗合端砚“池深墨饱”的意象。其汤底多用本地五指毛桃、土茯苓熬制,具有祛湿健脾之效,特别适合常年湿热的气候。这道兼具文人雅趣与食疗价值的小吃,从书院斋堂流向市井街巷,成为樵夫学子皆宜的全民美食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二、山水入馅的制作秘辛
去年深秋在肇庆七星岩畔的农家灶台,我跟随七旬老师傅亲手制作龙抄手。首先要备“星湖三鲜”:取西江黑猪肉三分肥七分瘦,加入星湖脆笋丁,佐以鼎湖山泉泡发的香菇碎。关键在摔打节奏——老师傅说这要像端砚雕刻的“敲凿法”,力度需刚柔相济。当肉馅在盆中发出“啪嗒”声响,呈现胶质光泽时,便到了包制的时刻。
取特制鸭蛋面皮(比普通馄饨皮薄20%),用竹刀抹馅的手法源自端砚铭文雕刻的运刀技巧。对折时留出“飞白”,拇指与食指轻捏形成“砚台钮”,最后将两翼向内交叠,恰似摩崖石刻的叠篆技法。我初次尝试时总掌握不好收口力度,不是馅料挤出就是形态臃肿,老师傅笑着点拨:“要像拓印碑文那样,轻而不浮,重而不死。”
三、时空交融的味觉密码
煮制过程更见匠心:大锅沸水如星湖微澜,下锅后要用竹篓做“荡砚”式搅动。待龙抄手如端石浮出水面,立即转入预热好的陶钵。汤底需用七星岩牧场水牛奶与瑶柱同炖,最后撒上的星湖芫荽和虾子,仿佛为这幅水墨画添上几笔青绿。当牙齿穿透0.1毫米的面皮,迸发的鲜汁瞬间让人理解为何古人说“食在端州,味通翰墨”。
注意事项:面皮务必以高筋面粉加鸭蛋清揉制,醒面时间需根据湿度调整;馅料切忌过度搅拌,以免失去颗粒感;煮制时水宽火猛,下锅后不可盖锅盖,防止面皮过度膨胀失去轻盈质感。若想追求极致,可仿效古人取星岩红莲叶垫底,让清香渗入面皮。
这道承载着石刻文化与砚台美学的点心,如今仍在肇庆老街的晨雾中飘香。当游客在七星岩摩崖前追寻古人题刻时,不妨走进巷陌食肆,用一碗龙抄手品味时光镌刻的岭南至味。那在唇齿间绽放的,不仅是食物,更是石峰倒影里的千年余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