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东面饼:辽阳古城的面食艺术

频道:菜系 日期: 浏览:8

启东面饼:辽阳古城的面食艺术

在辽阳曹雪芹故居青砖灰瓦的院落里,历史的烟火气仿佛从未散去。这座与《红楼梦》作者渊源深厚的北方古城,不仅孕育了文学瑰宝,更孕育了启东面饼这般质朴却充满智慧的面食艺术。作为连接南北饮食文化的桥梁,启东面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适应力,成为辽阳人餐桌上的永恒风景

面饼里的时空对话

启东面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,当南方面食技艺随人口迁徙传入辽阳,与北方小麦种植传统碰撞出独特火花。这种直径约20公分的圆饼,既有南方面点的细腻柔韧,又带着北方面食的扎实饱腹。其核心功效在于平衡膳食——发酵面团易于消化,烘烤工艺最大限度保留麦香,适合体力劳动者补充能量,也适宜老人儿童作为主食。在曹雪芹笔下“白玉为堂金作马”的富贵描写背后,正是这般朴实无华的面食,滋养着代代辽阳人的日常

笔者曾在曹雪芹故居旁的老巷中,目睹八旬匠人用祖传陶鏊烙饼。当面团在150℃鏊面绽放淡金色云纹时,老人喃喃道:“曹公写黛玉吃蟹时配的烫面饼,就是这般要文火候着。”这份对火候的极致讲究,恰与《红楼梦》中“一两银子一个鸽子蛋”的精致形成微妙呼应,展现着食物跨越阶层的生命力

启东面饼:辽阳古城的面食艺术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五步成就黄金饼

1. 养面肥:取50克老面加200克温水化开,配400克高筋面粉揉至“三光”(盆光、手光、面光),覆湿布于26℃环境发酵6小时,待面团膨大至两倍且呈蜂巢状

2. 叠层秘技:将发酵面团擀成5mm薄片,刷一层大豆油后撒干面粉,像叠信纸般三折再三折,这手法能让饼皮形成72层极薄面皮

3. 太极揉形:取120克剂子用手掌根逆时针推揉,如揉捏棉花般重复40次,直至截面不见气孔,成品才能既有韧度又不失松软

4. 精准烙制:铸铁鏊预热至滴水成珠状,改中小火放饼坯,先烙20秒见浅斑翻面,盖木盖焖90秒使热气循环

5. 焰火增香:最后将饼移至鏊边斜立,用小火苗轻燎饼边约10秒,瞬间高温让表层淀粉糖化产生琥珀色脆壳

上月试作时,我固执地用现代不粘锅替代传统陶鏊,结果饼底焦斑始终不及老师傅的匀净。后来在曹雪芹故居看到清代双耳铁鏊才顿悟:弧形鏊底能让热流如文人墨迹般自然晕染,这种器物与火候的千年磨合,实非现代厨具所能企及。

古法新传的智慧

制作时需注意三忌:忌发酵超时产生酸味,若闻有微酸可加2克食用碱中和;忌擀面时来回碾压破坏面筋网络;忌翻面过勤导致热气散失。保存时用棉布包裹置阴凉处,复烤时喷水蒸烤可重现酥脆。在曹雪芹故居的枣树下品尝刚出炉的面饼,麦香与枣香交织,让人恍若看见当年曹公在此构思贾府宴席时,或许正嚼着同样质朴的家乡味

这份穿越三百年的面食,不仅延续着辽阳人的味觉记忆,更见证着普通劳动者与文学巨匠共享的生活本真。当现代人追求繁复料理时,启东面饼用最朴素的方式提醒我们:真正的好味道,永远根植于土地与时间的对话之中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