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碗浆水面里的临川旧梦
暮色四合时,抚州老城的青石板路上飘起阵阵酸香。这缕穿越四百年的味道,与汤显祖笔下的《临川四梦》同样,已成为镌刻在赣东土地上的文化密码。浆水面,这道看似质朴的市井吃食,实则承载着临川文人“食养合一”的生活哲学。
玉茗堂外的养生智慧
明万历年间,汤显祖辞官归乡创办玉茗堂,据传某日暑气郁结,戏曲家食欲不振。家厨取米汤发酵所得浆水,配以手擀宽面,佐以青椒丝、腌萝卜,竟让先生连进三碗。此后“文人食浆面,清心可忘忧”的民谚不胫而走。经现代营养学验证,浆水含丰富乳酸菌与活性酶,确有消暑开胃、降脂通便之效。尤其适合湿热体质者、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,以及被暑气所困的苦夏人群。
在汤翁故里,浆水的制作本身就是门艺术。老抚州人坚持用陶瓮盛装煮沸的米汤,投入洗净的芥菜、豆芽,扣上竹篾盖,任其在梅雨季的潮暖中静静发酵。三日后的浆水清亮微黄,酸香醇厚,恰似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的情思——初尝清浅,回味却绵长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临川笔意揉作面
去年深秋,我在文昌里古街的旧作坊里,向七旬的陈师傅讨教浆水面的古法制作。经验证明,发酵环节的温度控制堪称灵魂:室温需维持在25℃左右,正如汤显祖写戏讲究“情不知所起”的微妙,浆水发酵也需这种不疾不徐的酝酿。
具体步骤展开如下:
1. 制浆:取500g糙米熬粥,滤出米汤待温度降至40℃,注入陶瓮并加200g老浆水作引
2. 投菜:将芥菜焯烫后浸入浆水,封坛后置于阴凉处
3. 醒发:三天后见浆水微起白沫,酸香扑鼻即成
4. 揉面:高筋面粉加盐与蛋清,揉至“三光”后醒发半小时
5. 擀制:用枣木杖将面团擀成薄如纸的面皮
6. 切条:采用“柳叶刀法”切成二指宽的面条
7. 煮面:宽水下面,滚三沸后捞入冰水激冷
8. 调味:舀入浆水,缀以姜末、炸黄豆、辣椒油
当我学着陈师傅的手法将面团擀成透光的薄片时,忽然领悟到这与抚州采茶戏的水袖功夫异曲同工——都需要柔中带刚的巧劲。那日成品酸冽醒神,配着特制的南丰蜜桔皮辣酱,让人顿生“一碗扫尽人间暑”的快意。
舌尖上的玉茗遗韵
地道的浆水面讲究“三忌”:忌沾油腥破坏菌群,忌用金属器皿盛装引发涩味,忌过度调味掩盖本真。这恰似《南柯记》所喻——至味在返璞归真。如今在抚州,浆水面馆常与古戏台比邻,食客捧着粗瓷大碗,耳畔是婉转的宜黄戏腔,碗中倒映着百年骑楼,恍惚间竟分不清碗里荡漾的是浆水,还是临川才子们流淌了四百年的文脉。
当最后一口酸汤滑过喉间,那些藏在青砖黛瓦里的戏文唱段,似乎都随着这缕温润的酸香,缓缓沉淀为城市永恒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