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阳金钱饼:六百年的酥香记忆
在凤阳古城的老街巷里,总能遇见挎着竹篮叫卖金钱饼的妇人。这些金黄酥脆的圆饼叠成宝塔状,阳光穿过竹篮缝隙,在饼面烙下斑驳的光影,恍若散落的铜钱。这道源自明洪武年间的点心,如今仍是当地人祭祖宴客的必备之物,其形制与风味里,封存着一段跌宕的王朝往事。
从御膳房到百姓灶台
据《凤阳新志》记载,朱元璋称帝后命御厨仿制童年记忆中的粗粮饼。御厨以熟猪油揉面,填入椒盐馅料,制成铜钱大小的酥饼。某年清明祭陵,朱元璋将御制酥饼分赐乡邻,因饼形似金钱而得名。这道原本象征"招财进宝"的糕点,随着移民迁徙传播至江淮各地,在凤阳花鼓戏的唱词里常有"金钱饼儿圆又香,洪武爷的恩情长"的唱段。
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,金钱饼的猪油富含饱和脂肪酸,能在寒冷季节快速补充能量;炒制面粉产生的糊精更易消化,特别适合体虚者与老人。但需注意其热量较高,三高人群应浅尝辄止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古法新传制作实录
去年冬至在凤阳采风时,我跟随非遗传承人李师傅学习了古法制作。那个雾气氤氲的清晨,老灶台飘出的混合着猪油与炒麦香的蒸汽,至今仍在记忆里盘旋。
第一步选料便见真章:中筋面粉需先入铁锅慢火炒至微黄,这个过程要像摇动凤阳花鼓般有节奏地颠锅。我亲自尝试时,因动作生疏导致部分面粉结块,李师傅笑着接过锅铲示范:"手腕要松,力道要匀,就像花鼓艺人转动手绢。"
第二步制酥心尤为关键。取120克熟猪油与200克炒面混合揉搓,当粉末在指间能捏成团、触之即散时方为佳境。我记录的温度数据显示,猪油需保持45℃左右才能达到最佳融合状态。
第三步和面时注入灵魂。清水要分三次加入300克生面粉,反复揉捏直至面团光滑如绸。这个阶段需要花鼓戏《咏饼》唱完三遍的时长,约莫一刻钟。
第四步包制考验手上功夫。将面团擀成掌心大小的面皮,包入酥心后像制作汤圆般收口。我最初总把收口处捏得过厚,经指导才学会用虎口旋转收紧的技法。
第五步定型暗合天圆地方。将包好的饼坯压成直径4厘米的圆饼,用竹签在中央戳出方孔纹。李师傅特意取出传世的洪武通宝钱币模具,在饼面印出隐约的纹路。
第六步焙烤见证化茧成蝶。饼坯入鏊子两面焙烤,待表面泛起蟹壳黄时,移至炉壁烘烤。我负责照看的首锅因火候稍猛,边缘呈现焦褐色,反倒意外获得酥脆口感。
风物里的文化密码
刚出炉的金钱饼要用陶罐密封存放,这个细节源自明代商旅携带干粮的智慧。在凤阳民俗博物馆里,陈列着不同时期的金钱饼模具,从明初的纯铜模具到民国的陶制模具,造型始终保持着"外圆内方"的哲学寓意。
当我将亲手制作的金钱饼分给街坊时,有位老人即兴唱起花鼓戏选段:"朱皇帝赏的金钱饼,香飘十里不忘本..."苍凉的唱腔里,金黄的饼屑随风飘散,仿佛六百年的时光都融化在这酥香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