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州博望锅盔:穿越千年的面香传奇
说到鄂州美食啊,就不得不提那个外酥里软、麦香四溢的博望锅盔!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烧饼,它可是跟着梁子湖的浪花、映着青铜镜的光泽,从三国时期一路飘香到现在的老古董。
传说赤壁之战那会儿,诸葛亮带着赵云在博望坡屯兵,军粮不够吃啊,老百姓就把面团贴在铁盔上烤熟送给将士。没想到这临时凑合的口粮,竟因香脆耐放成了军中宠儿。后来这道随军干粮顺着长江漂到鄂州,跟梁子湖的鱼米风情一碰撞,就演变成了现在巴掌厚、碗口大的锅盔。老鄂州人常说,这锅盔掰开的脆响里,能听见战马嘶鸣和湖浪拍岸呢!
舌尖上的青铜镜
您要是头回见博望锅盔,准会被它浑圆的造型惊到——这不像极了梁子湖出土的青铜镜吗?金黄油亮的饼面上烙着螺旋纹,仿佛青铜镜背后的蟠螭纹。当地老师傅说,早年锅盔真是用铜镜压着烤的,现在虽改用铁鏊,但那"镜面烙饼"的手艺传下来了。掰开热乎的锅盔,雪白的瓤子冒着热气,瞬间明白为啥老人管这叫"能吃的月亮"。
这锅盔特别适合赶早课的学子、跑船的渔家。面粉经过慢发酵产生天然益生菌,贴在鏊子上烤出糊化层特别好消化。上次见个胃不好的老船工,清晨就着梁子湖的雾气啃锅盔,他说这饼子"暖胃不烧心,顶饿不噎喉",比吃啥药都管用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翻九转见真章
去年我在梁子湖畔的农家小院跟七旬老师傅学艺,才算摸清这门手艺的窍门。现在把地道的做法给您捋捋:
第一步选面就讲究得很。得用鄂江平原的冬小麦,磨成带麸皮的二等粉。记得那天下雨,老师傅抓把面粉在掌心搓捻,眯着眼说:"听声儿,沙沙响的才是正经麦子。"接着用梁子湖的活水兑老面,水温要贴着碗边试——手腕内侧觉得温温的正好。
第二步揉面要"三光"。我当初较劲揉了半小时,老师傅笑着夺过盆:"傻小子,面是醒出来的不是揉出来的!"原来得揉到盆光、手光、面光后就盖湿布醒发。等面团胀成两倍大,揪开看见蜂巢状细孔才算成。
第三步制酥是灵魂。猪油和菜籽油按2:8混合,加花椒叶碎和炒香的芝麻。我那次贪多舀了油酥,老师傅急得直跺脚:"油多烙不脆,要像给青铜镜抛光,薄薄一层才透亮!"
第四步成型见真功夫。120克的面剂子擀成牛舌状,抹油酥卷成螺蛳状再压扁。这个青铜镜造型的诀窍在于:收口要藏在饼底,饼缘要捏出微微的弧度。
第五步火候最考验人。传统是用果木炭,现在家用电饼铛得先200度预热。我那回没等铛烧热就贴饼,老师傅摇头:"冷铛贴饼似沉船,热铛贴饼如扬帆!"果然重新烧热的鏊子,饼子贴上去"刺啦"一声就立住了。
第六步焙烤要"三翻九转"。先烙镜面2分钟,翻面烙1分钟,再翻回来淋少许水盖盖焖。等蒸汽把饼子顶出鼓包,最后撒芝麻烘香。那次我翻饼太勤,老师傅按住我手腕:"青铜镜照影要定心,锅盔转色要耐心!"
注意事项要记牢
发面千万别偷懒用酵母粉,老面肥养的菌群才有那种复合香气。烙饼时最忌频繁开盖,蒸汽跑了饼就成死面疙瘩。要是用电饼铛,记得在铛沿支根筷子留缝,模仿传统鏊子的透气性。剩下的锅盔别冷藏,用干荷叶包着悬在通风处,吃前烤三分钟比新做的还香!
如今每次撕开刚出炉的锅盔,看热气从千层酥皮里涌出,总会想起老师傅用粗糙的手指敲着饼面说:"听这声响,脆如青铜磬,沉如梁子湖的浪,这才是咱鄂州人舌尖上的春秋啊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