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鸭山格仔饼:煤矿深处的挹娄香
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聊点特别的——双鸭山格仔饼!你可能听说过香港格仔饼,但东北双鸭山的格仔饼,那可是带着煤矿的烟火气和挹娄古族的智慧。我第一次在零下20度的矿工家属区闻到烤格仔饼的焦糖香时,整个人像被拽进了暖烘烘的历史隧道。
一块饼里藏着一座城的记忆
这饼子的来历可太有意思了!当年煤矿工人下井前,媳妇们就往他们兜里塞这种用玉米面烤的格仔饼。为啥非得是格仔造型?老矿工告诉我:每个小格子都能多存点蜂蜜,下井干活时舔一口能顶饿三小时。挹娄人自古擅长用野生蜂蜜制作干粮,加上双鸭山特产的粗玉米面,烤出来的饼子硬得像煤矿里的矸石,可泡在羊汤里立马化成暖胃的糊糊。到现在,矿医院还流传着“胃寒吃三块格仔饼,胜过喝参汤”的说法。
记得去年冬天我在矿工老李家试做,他媳妇教我在面糊里加了一勺煤矿区特产的椴树蜜。好家伙!烤的时候蜂蜜渗进格仔缝隙,出炉时每个小格子都闪着琥珀光。我学着老矿工的把戏,把滚烫的饼子往棉袄里一揣,跑到露天矿坑边啃。零下25度的寒风里,这饼子居然半小时都没凉透!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跟着老矿工学揉面
现在来实战教学!你得先备齐这些:粗玉米面500g(必须带麸皮的)、椴树蜜3大勺、山核桃碎半碗、老面肥1块(矿区杂货店都有卖)。记住别用精面粉,那玩意儿烤不出挹娄人要的粗粝感。
第一步发面可有讲究。老李媳妇教我把面盆塞在炕头被子堆里,底下还得垫块煤矿捡的页岩。你说神奇不?这页岩保温性能绝了,零下30度炕凉了,面盆摸着还是温乎的。发酵要整整一晚上,等到面糊表面裂出煤矿巷道似的纹路才算成。
第二步调面糊得顺时针搅一百零八圈——这是挹娄人祭祀时的吉祥数。我偷懒用打蛋器试过,结果烤出来的格子不成型。还得像矿工抡镐头那样,用木勺子使劲搅出面筋来。
第三步浇模最关键!祖传的铸铁模具得先在煤炉上烧到滴水成汽,浇面糊时要像给矿灯加油那样,从中心螺旋往外倒。这时候满屋子都是玉米混着煤烟的特殊焦香,隔壁孩子准能循着味儿跑来蹲在门口。
藏在格子里的养生门道
刚出炉的格仔饼得用煤矿宣传报包着吃,油墨味混着焦香才是正宗吃法。矿上老中医说这饼子能吸肺尘,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——粗玉米麸皮里的膳食纤维像小扫帚。不过胃不好的千万别学老矿工干嚼,得掰碎了泡在五味子茶里。
有回我赶时间没烤透,结果第二天带着半生不熟的饼子下矿井参观,在巷道里啃饼时被老矿工逮个正着。老爷子急得直跺脚:“后生!这饼子没烤出金甲壳,就是块死面疙瘩,坠在胃里下井要出事的!”后来我才知道,矿上每个新媳妇嫁过来,婆婆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断格仔饼的焦脆度——要敲着像敲煤块似的邦邦响才行。
现在这手艺会的人不多了,年轻人都爱买软趴趴的超市版。但只要你冬天清早去煤矿交接班的路口,还能看见老矿工们用长满老茧的手指,小心地掰着金黄色的格仔饼。那一个个小格子里,装的何止是蜂蜜与玉米,分明是挹娄古族穿越千年的生存智慧,是煤海深处永不熄灭的人间烟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