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岭火勺:当东北豪情遇上岭南茶香
说起铁岭火勺啊,可别被名字骗了!这可不是东北铁岭的特产,而是咱们梧州人用糯米粉和黄豆粉折腾出来的传统小吃。传说清朝那会儿,有位梧州点心师傅去辽东经商,回来时把满族饽饽的做法和岭南茶点工艺来了个混搭。当地人发现这玩意儿烤着吃特别香,表皮会"嗖"地鼓起来像个河豚,就管它叫"火勺"——可不是着火的意思,是说它烤得恰到火候!
这金黄酥脆的小圆饼特别适合湿气重的梧州。黄豆粉健脾利湿,糯米粉温中益气,早上配六堡茶来两个,整个人从胃里暖到指尖。上次见我八十岁的姑婆,她还念叨:"后生仔别总喝冰饮,学学我们老人家,火勺配浓茶,肠胃没负担!"
手把手教你复刻古早味
准备材料可得讲究:水磨糯米粉200g得用梧州本地的,黄豆粉80g要选颗粒粗细适中的,猪油渣末30g是灵魂,还有白糖、芝麻、花生碎适量。工具嘛,老式炭火炉最好,没有就用电饼铛替代。
第三步的揉面可是技术活。记得我第一次做时,水加多了变成糊糊,加多了粉又裂成龟壳。后来跟茶山老师傅学了个窍门——分三次加60℃温水,每次加水前都要把面团揉到发亮。最佳状态是揪起面团时,能拉出两指宽不断的薄膜。
包馅手法更有意思。左手托着面皮,右手塞馅料,像给龙母庙供品装盘那样轻拢慢收。有回我贪心包太多馅,烤的时候全炸开了花,满厨房飞芝麻。最后收口要学包汤圆那样捻出个小尖角,再轻轻按扁成饼状。
烤制过程最考验耐心。炭火得保持悬空15公分,看到饼边起泡就要翻面。我在龙母庙庙会摆摊那次,用特制长柄铁网同时烤二十个,手腕得不停画圈让受热均匀。等饼身慢慢鼓成小气球,用竹签轻敲发出"咚咚"声才算成功。
梧州人的日常智慧
刚出炉的火勺要放在竹篾上晾三分钟,这时候冲一壶陈年六堡茶正是时候。有年冬至我在龙母庙后厨帮忙,老师傅教我用茶汤代替清水和面,烤出来的火勺带着琥珀色泽,茶香能把隔壁小孩馋哭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注意事项可得记牢:糯米粉别买太白的可能含添加剂;糖尿病患者可以把白糖换成罗汉果糖;烤好的火勺要是没吃完,千万别放冰箱!用油纸包好存阴凉处,吃前用火钳夹着在灶上转两圈,比新鲜的还脆生。
现在梧州年轻人会做传统火勺的越来越少了。倒是龙母庙每逢初一十五,还有老人家带着小炭炉现烤现卖。上周我去买时,守庙的阿婆笑着说:"后生仔肯学这个好,记住火候就像待人,太急会焦,太慢就凉了。"这话说得,比六堡茶还让人回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