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远赖汤圆:一碗糯香里的山水柔情
在清远连绵的峰林与壮乡鼓声中,有一种食物将山水的灵动与民族的炽烈揉进了糯米团里——这便是赖汤圆。不同于广府糖水铺里常见的流沙汤圆,清远赖汤圆以古法手工捶打米浆、柴火慢煮花生馅为特色,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北江船家的祭祀习俗。当时渔民以糯米团祭拜水神,祈求漂流平安,后经壮族山民融入本地花生与黄糖,逐渐演变为逢年过节、特别是壮族牛王节时必备的吉祥食物。一碗地道的赖汤圆,既有糯米的温补脾胃之效,又因花生馅料富含蛋白质,成为体力劳动者和体弱者的滋养佳品,尤其适合在湿冷的冬季或漂流后驱寒暖身。
古法新传:从糯米到玉团的蜕变
制作赖汤圆的精髓在于“柔中带韧”。我曾在连山壮族村寨的牛王节庆典中,跟随一位银饰叮当的壮族阿婆学习古法:首先需选用清远连山产的“珍珠糯”,浸泡六小时后用石磨碾成米浆。阿婆强调“磨速要匀如溪流”,她边推石磨边哼着牛王节的山歌,米浆如绸缎般滑入陶缸。第二步是“吊浆脱水”,将米浆倒入土布袋悬于井口一夜,让北江畔的晨露带走多余水分。第三步揉团时,需分次加入温盐水,我初次尝试时因用力过猛导致面团开裂,阿婆笑着示范“像抚弄小牛犊般轻搓”,果然成就了光洁如玉的粉团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馅料密码:壮乡山野的馈赠
馅料制作堪称一场风物仪式:取连山小粒花生铁锅焙香,手工褪衣后与黑白芝麻一同舂碎,加入壮族特产的黄片糖及猪油搓成球芯。最妙的是包制手法——取鸽蛋大小的粉团,拇指旋出“小碗状”,填入馅料后以虎口收口,需保证皮厚均匀如纸却不破。那次我因收口不紧,煮破了三颗汤圆,阿婆却用破开的汤圆裹上炒米花,做成了一道意外的甜点,她说:“就像漂流时翻船,笑一笑又是新风景。”
煮汤圆需用深锅宽水,待水如鼎沸瀑布时投入生坯,改文火“养熟”。待汤圆浮起后点三次凉水,直至外皮呈半透明状,露出馅料若隐若现的琥珀色。最后一勺煮汤圆的水兑入红糖姜茶,撒上桂花,便是壮族牛王节“敬牛”仪式前必饮的吉祥汤。如今在清远古龙峡漂流终点,常有村民向游客赠送赖汤圆,氤氲热气中,仿佛能听见壮族铜鼓与漂流勇士的欢笑在山谷间回响。
至味箴言:守护传统的温度
注意事项关乎风味成败:糯米团若发硬可掺少量木薯淀粉,但过量会失去古法韧性;煮制时切忌大火沸腾,否则汤圆如激流中的扁舟易破;糖尿病患者可用元贞糖替代黄糖,但风味略逊。最关键是传承那份从容——正如清远人既能在激流漂流中勇进,亦能在牛王节慢品汤圆,这糯香里的刚柔并济,正是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永恒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