涟水鸡糕:本溪水洞旁的传统美味
在辽宁本溪这片土地上,不仅有鬼斧神工的本溪水洞和闻名遐迩的辽砚,还有一道承载着百年记忆的传统美食——涟水鸡糕。这道以鸡肉为主料制作的糕点类食品,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满族贵族宴席,因口感绵软如砚台般细腻,又兼具水洞之灵动意境,成为连接本溪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符号。
历史传承与文化意蕴
据《本溪县志》记载,涟水鸡糕原是满族祭祀时的供品,因选用本地散养鸡胸肉,配以山泉水捶打成糕,故得“涟水”之名。其性温味甘,富含优质蛋白且易于消化,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者、术后恢复人群及牙口不便的老年人食用。在干燥的东北秋冬季节,鸡糕的润燥功效更使其成为养生佳品,常与辽砚文化相伴出现于文人雅集的茶席之间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制作工艺全解析
去年深秋,笔者在本溪老乡的指导下尝试制作这道传统美味。首先需选取一斤半左右的散养鸡胸肉,剔除筋膜后切块,置于石臼中捶打——这一步尤为关键,需持续捶打40分钟直至肉质呈半透明胶状。记得当时因用力过猛,飞溅的肉屑竟落在一旁的辽砚上,倒像是给砚台添了别致纹样。
接着将肉糜放入陶盆,分三次加入150毫升本溪山泉水,每加一次便顺时针搅打十分钟。当肉糜泛起珍珠般光泽时,调入少许盐、白胡椒粉,再掺入两勺土豆淀粉增加黏性。此时需将肉糜装入铺有纱布的竹屉,抹平后撒上枸杞与松子仁,恰似在砚台上点缀朱砂墨韵。
蒸制过程需严格把控:锅中水沸后转中火,蒸25分钟关火,再焖5分钟揭盖。待蒸汽散尽,但见莹白的鸡糕如凝脂般颤动,用竹刀切块时能感受到恰到好处的弹性。最妙的是待鸡糕放凉后切片油煎,外皮金黄酥脆,内里却仍保持湿润,恰似本溪水洞中钟乳石在灯光下的斑斓质感。
风味升华与禁忌须知
成型的鸡糕可佐以蒜泥酱油冷吃,亦可搭配蘑菇热炒。笔者曾将煎好的鸡糕与当地榛蘑同炖,汤汁渗入糕体后竟幻化出类似鲍鱼的曼妙口感。需要注意的是,制作过程切忌接触金属器皿,以免影响肉质胶化;糖尿病患者应减少淀粉用量;而蒸制后若出现明显气孔,说明捶打工序尚未到位。
这道凝聚着本溪山水灵气的传统小吃,如今在当地农家乐与高级餐厅皆能觅得踪迹。当游客从水洞带着满身凉意归来,尝一口温润的鸡糕,再赏玩手边的辽砚,便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朝圣。正如当地老人所言:“水洞养眼,辽砚养心,鸡糕养人”——这三者共同构筑了本溪独有的生活美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