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宁大糕:临高渔歌中的甜蜜记忆
在临高县绵长的海岸线上,渔歌的旋律随着海风飘荡,木偶戏的锣鼓声在村落间回响。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,有一种传承百年的甜点正悄然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——阜宁大糕,这道以糯米为载体的传统糕点,既是祭祀仪式上的供品,也是渔民出海时常备的干粮。
据《临高县志》记载,阜宁大糕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。当地渔民为祈求平安,将糯米蒸制成长条状供奉妈祖,因其谐音"高升",逐渐演变为节庆必备食品。这道糕点选用临高特有的红糯米为主料,配以椰丝、花生、红糖等本土食材,具有补中益气、健脾暖胃的功效。特别适合体虚者、产妇及海上作业者补充能量,渔民间至今流传着"出海三块糕,风浪不侵扰"的谚语。
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
制作阜宁大糕需经历五个精妙步骤。首先将红糯米浸泡6小时,待米粒能轻易掐断时沥干,用石磨研磨成粉。这个环节尤为关键,去年我在临高新盈镇亲眼见到老匠人推磨时,始终保持匀速圆周运动,他说"磨快则粉粗,磨慢则浆流",最终得到的米粉要过三次竹筛,达到握紧成团、轻触即散的状态。
第二步是配料,按10:3:2:1的比例调配糯米粉、椰丝、花生碎与红糖。临高特有的老树椰丝带着海风滋润的咸香,与儋州运来的古法红糖形成绝妙搭配。接着将混合料装入特制的松木模具,均匀铺展至2厘米厚度,这需要匠人手腕的精准控制——过厚难熟,过薄易碎。
蒸制环节最考验火候,需将模具置于铺着芭蕉叶的蒸笼,灶膛里荔枝木保持中火燃烧25分钟。待蒸汽裹挟着椰香弥漫整个厨房,便可起锅冷却。最后用棉线分切而非刀具,这是临高独有的技法,能保持糕点断面光滑如镜。记得我尝试分切时,老匠人轻握我的手腕引导力道,"线走糕不动,腕转如牵丝",那种力道把控的精妙,绝非一朝一夕能掌握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文化语境中的美食智慧
在临高木偶戏的唱词里,常出现"三月三,糕飘香"的段落。这种与民间艺术共生的美食,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。渔歌《讨海谣》中唱道:"扯起帆呀过七洲,阿妹的糕香梦里头",道出了阜宁大糕在渔民心中的特殊地位。每年妈祖诞辰,临高各村都会制作长达三米的阜宁大糕,在木偶戏巡游时抬着穿街走巷。
制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,都体现着临高人的生存智慧。选用红糯米因其耐储存,适合海上长途航行;添加椰丝既增香又能防潮;用芭蕉叶垫底既可防粘又赋予植物清香。这些看似随意的搭配,实则是沿海居民数百年生活经验的结晶。
传承中的变与不变
现代食品工艺虽为阜宁大糕带来机械化生产的可能,但临高仍保留着三十七处传统作坊。在博纵村,我见到第七代传人王美凤坚持用古法制作,她表示:"机器磨的米粉没有温度,做不出带着人情的糕。"不过新一代匠人也在创新,有人尝试加入斑斓叶汁,有人开发低糖版本,让传统美食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合。
品尝阜宁大糕时,宜配以当地的山兰酒或鹧鸪茶。存放时需用油纸包裹置于陶罐,避免海风侵蚀。若发现表面出现细微裂纹,只需隔水蒸五分钟即可恢复绵软。这道凝聚着临高人民智慧的美食,正如渔歌里唱的那般:"千年潮声揉作糕,万顷碧波酿成香",在舌尖上延续着永不褪色的海洋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