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碗扁食汤的伦理滋味
在高雄港咸涩的海风里,码头工人总需要一碗能抚慰身心的食物。厦门扁食汤恰如其分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——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细腻肉馅,在清澈见底的汤中浮沉如云,既是闽南饮食智慧的结晶,更蕴含着“医食同源”的东方伦理思考。
疗愈身心的海洋良伴
这道发源于厦门的传统小吃,在高雄港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。猪后腿肉与扁鱼干调制的内馅富含蛋白质,配合生姜、白胡椒等温性香料,能有效驱散长期接触海水带来的湿气。清炖的汤底避免了油腻,对经常受海风侵蚀的呼吸道有舒缓作用。特别适合码头工人、渔民等体力劳动者,以及感冒初愈、食欲不振者食用。
作为厨师兼伦理学家,我始终认为食物应当遵循“时宜地宜”的原则。在高雄港这样特殊的环境里,扁食汤不再只是果腹之物,更是维系劳动者健康的重要保障。这恰好体现了儒家“仁者爱人”的思想在饮食文化中的实践——通过恰当的食物搭配,展现对特定人群的关怀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港区扁食制作实录
去年台风季,我在高雄港区食堂为滞留的船员们制作扁食汤的经历,让我对这道菜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强风让新鲜食材供应中断,我们不得不运用冻存食材,却发现经过急冻再缓化的扁食皮反而更具韧性。这个意外发现让我改进了传统配方:
1. 馅料制作:取300克猪后腿肉手工剁成肉糜,加入两汤匙扁鱼粉、半茶匙白胡椒粉。关键步骤是分三次加入50毫升冰镇高汤,每次搅拌至完全吸收,这样制成的馅料才会鲜嫩多汁。
2. 面皮处理:若在港区高温环境下操作,建议将工作台降温至20℃以下。将预制薄面皮切成7x7厘米方块,撒上少量地瓜粉防粘。
3. 包制手法:取适量馅料置于皮中央,采用“一捏即合”的快速包法,避免反复揉捏导致面皮破损。这个步骤需要三人协作才能在高峰期保证供应。
4. 汤底熬制:用猪大骨与本地产的柴鱼片同熬,煮沸后转文火保持微沸状态4小时。切记不要过度搅拌,以免汤色浑浊。
5. 组合烹饪:将包好的扁食放入滚汤中煮约2分钟,待其自然浮起即可。
6. 调味盛装:在碗底放入少许芹菜末、油葱酥,先舀入热汤激香,再盛入扁食,最后滴几滴黑麻油。
那次特别的经验让我意识到,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,厨师更应当发挥创造力,这正符合伦理学中“处境化应对”的原则——在遵守基本烹饪法则的前提下,灵活调整以适应现实条件。
味觉之外的思考
制作扁食汤的过程,本质上是在平衡各种对立关系:面皮的柔韧与馅料的鲜嫩、汤头的清澈与滋味的浓郁、制作的效率与品质的稳定。这种平衡艺术正是中国伦理思想“中庸之道”的具象化呈现。当港区的工人们在晨曦中捧起这碗热汤时,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身体所需的能量,更是一种被用心对待的尊严感。
注意事项:扁食馅料不宜冷冻超过七日,以免扁鱼风味流失;痛风患者应减少扁鱼粉用量;港区制作时要特别注意食材遮盖,避免海风直接吹拂导致污染。最后切记,真正的美食永远要以尊重食用者的健康为前提,这是烹饪伦理不可逾越的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