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壮族
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。除夕晚上,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,称为“压年饭”,有的地区群众称为“吃立节”,壮语为“过晚年”的意思。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。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,五六斤重的烷粑,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!大年初一清早,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,穿上新衣服,燃放爆竹迎新,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“汲新水”,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。
布依族
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。天一亮,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。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,谁就是最勤劳、最幸福的姑娘。
满族分“红、黄、蓝、白”四旗人。春节时,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,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,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,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。这些挂旗图案优美,色彩鲜艳,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。
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“打侗年”(又叫芦笙会)的群众活动。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“团拜”,只不过比“团拜”显得更加欢乐、热烈。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。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。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,伴随着乐曲,翩翩起舞,尽情地欢乐。
云南白族人过年时,有一种叫“放高升”的庆祝活动。所谓“放高升”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,在竹节里装上火药,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高升”。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、壮族一样,从春节到元宵节,都在进行“抛绣球”活动。凡接不住绣球的,要赠给对方纪念品,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,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。
我第一次过火把节,是在曲靖一个叫黄土墙的小地方,这里居住着彝族同胞。
火把节这天各地人都纷纷往这里赶,我们一行人也在这些人的行列之中。往车窗一眼望去,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!
太阳快落山了。踏着那抹斜挂在天边的晚霞,我们来到了火把节现场。四围青山环绕,中间一块凹地,像一口煮羊肉的大锅,火把节就在锅底举办。
临近点火之际,一个醉酒女在火堆中央翩翩起舞,扭动着***,***无比,不久便吸引了人群的围观,很快大家就围绕着醉酒女舞动起来了,先是里边的人手舞足蹈抖动起来,然后外边的人也不断卷入其中,就像滚雪球一样,特别是点火之后,人群越滚越大,顿时人潮涌动,歌舞飞扬。
天渐渐黑了,夜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,但到这里似乎就消失了,因为这里火光冲天,宛如白昼,人群只顾狂欢,丝毫感受不到夜的到来。“断送一生憔悴,只销几个黄昏”的词人若在这里,恐怕也要被这种气氛感染,姑且放下那些不快的事情,随人群疯狂一次吧。
“今夜得乐当须乐”,人们都在狂欢,这样的狂欢一年中有几次?,一生中有能遇到几次?我相信在狂欢时,人们都只属于当下,对过去不再计较,对未来也不做思考,是无忧无虑,心无挂碍的。真为他们感到高兴,尽管这种狂欢是暂时的,最终要被时间抛弃,被生活剥夺,但至少他们狂欢过。
对于不会跳舞,也不懂得狂欢的我,只好站在远远的地方,看看热闹,人群的潮水无法把我卷进去,对一切事情,我只愿做个旁观者,就像田边的稻草人,静静看着稻禾欣欣向荣的生长,而自己默默承受风吹雨淋。何况火星不长眼睛,四处乱窜,保不定就飞溅到我倒霉的身上,把我的衣服烙几个大洞呢?
不经意间,夜已深得可怕。人群逐渐散尽,我们也该回去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prtw.com/post/18057.html